新聞追踨丨環保災難 港月棄千噸快測包

近日有市民將使用過的快測棒等檢測廢物送到回收店「綠在元朗墟」,令員工承受染疫風險。

快速抗原測試在第五波疫情下被廣泛應用,所有中、小學與幼稚園學生每天返學前都要做快速檢測,不少企業也有要求僱員返公司前需做快測,意味全港每天約有80噸使用過的快測包成為垃圾,除了加重堆填區負擔,更已成為海洋垃圾,令人擔心污染環境。

有市民把使用過的快測棒,包括顯示有兩條線的快測棒混進回收物內,送到政府的社區回收站,引起播疫風險關注。一個月棄掉逾千噸塑膠製造的快測包能否回收再造,已成為一項頗惹爭議的環保議題。

快測棒雖然體積細小,但根據統計處、教育局資料,全港的勞動人口及學生(包括特殊學校)總人數約為450萬人,假設每人每天都做一次快速測試,以一個快測包重量約為18.3克計算,每日可為香港帶來82.35噸的垃圾,相當於5.5架雙層巴士的重量。

海洋生物循環進食 釀生態危機

團體「上山下海執垃圾」成員方先生於今年四月初,在大欖近青山公路的海岸清潔海邊垃圾時,撿拾到大量檢測廢物,包括檢測樽、快速測試包、包裝袋等,攤開範圍有桌子般大。

「香港近一年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快速檢測,這個現象就像以往在海邊找到大量口罩垃圾一樣。但這些(檢測廢物)塑料面積更大,更難分解,對海洋的污染更嚴重,而且有機會被雀鳥、魚類誤食,最終還是落到大家肚子裏。」方先生擔憂地說。

方先生估計,這些漂流海上的檢測廢物,可能是市民不當拋棄後,經大風或雨水沖刷到海裏,也有可能是從搬運垃圾的船上掉下來。隨着快速測試愈趨普及,他擔心日後在海上的檢測廢物會愈來愈多,污染本地環境。

環境保護署設於社區的回收網絡「綠在區區」下、位於元朗的回收店「綠在元朗墟」,近日在社交網絡發帖透露,一日內收到兩個使用過的快測棒,自嘲「連中兩元,六合彩都冇咁易中」,當中一個顯示「一條線」即陰性檢測結果,另一個是「兩條線」即是陽性檢測結果。

有回收店帖文呼籲市民「將用過嘅快測棒棄置」,否則「我哋員工要承受背後嘅風險,如果我哋有一個員工中咗,係會令二千個密切接觸者被隔離」。

環保業:可機械處理 免人手接觸

環保從業員總會會長劉耀成表示,快速測試棒大多數是以PP或PE膠製造,若要回收循環再造,一點都不困難。雖然檢測廢料涉及體液,但在用於溶解塑膠的機器的180度高溫下,病毒也會被完全殺死。

他認為能否回收的關鍵,在於回收過程如何達到避免人手接觸,因為「要用人手回收,基本上唔會有人做」。他表示,若落實回收,政府可考慮在社區提供專門回收快測包的地點,集中收集後,運送到回收商,然後直接以機械處理,既安全,也達到環保目的。

世界綠色組織創辦人兼行政總裁余遠騁博士表示,由於現時未有特定的方法處理檢測廢物,使用過的快測棒,現時只能按照普通家居垃圾處理。若社會未來需要更普遍使用快速測試,以保障社交安全,這些散亂而數量驚人的檢測廢料,需要有一個處理途徑。「政府應該在處理完第五波疫情後,考慮是否需要為這些檢測包作一個特別的處理,或是考慮回收重用的機會。」

余遠騁表示,早前與不少本地回收商溝通,認為未經使用的過期檢測包,可回收的機會比較大。

回收商:成本高 憂員工感染

環保回收業總商會羅耀荃認為,若要回收檢測廢料,成本太高,而且從業員在處理過程有機會接觸到病毒,所以沒有必要回收。對於快速測試已成為預防傳染的主要檢測方法,他認為,政府應加強宣傳,提醒市民不要亂扔檢測廢物,以免污染環境。

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黃煥忠教授表示,外國有人研究回收重用防疫廢料,例如回收口罩,將裏面的塑膠成分提煉汽油。至於在香港回收循環再造檢測廢料,黃煥忠認為最大的困難是如何回收,無論是回收成本抑或回收技術,本港大部分的回收商並無能力處理。對於使用過的快測棒,他認為應該當作垃圾丟棄。

環保署:未受污染包裝盒可回收

環保署回應《大公報》查詢表示,在抗疫期間,政府一直透過不同的渠道加強勸喻市民時刻保持個人衞生。市民完成快速抗原測試後,應把測試包內的採樣棒、測試溶液和測試棒包好,然後棄置於垃圾桶內,絕不可隨處丟棄影響環境。

至於使用過的檢測包可否回收,環保署稱,由於衞生問題,並不適合回收。

另一方面,環保署在疫情期間繼續鼓勵市民盡可能做好源頭減廢及乾淨回收,例如未受污染的測試包包裝盒,亦可作乾淨回收。

(來源:大公報 記者:伍軒沛)

相關報道:

「綠在區區」今季將增至32間 黃錦星:快測包口罩不可回收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新聞追踨丨環保災難 港月棄千噸快測包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