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岩
公務員薪酬趨勢調查結果昨日出爐,在扣除遞增薪額後,薪酬趨勢淨指標分別為高層公務員7.26%、中層4.55%、低層2.04%。公務員連續兩年凍薪後有望加薪。基於疫情帶來的通脹壓力,百業加價,適當調整薪酬是必然的選擇,相信社會大眾也能夠理解接納,惟高級公務員可能加幅高達7.26%,顯然令社會瞠目。當局應該檢討加薪機制,在符合經濟大環境及社會預期的範圍內,調整相關數據,在不壓抑公務員繼續為民服務熱忱的前提下,確定一個社會大眾心理普遍可以接受的加幅,從而不至於破壞同開新篇的社會和諧氣氛。
公務員薪酬趨勢調查長期以來偏重大公司數據,在疫情下部份小企業如零售、飲食等長期受創,整體薪酬必然下滑,但疫情對金融、電訊,甚至對地產集團等影響甚微,就算是公共事業等私人企業,因為大環境欠佳,表現也是參差不齊。因此,列入調查範圍的數據未必能夠準確反應社會經濟實況。其中,高層公務員加幅達7.26%,顯然出乎所有人的預期,相信連可能受惠的高級公務員也可能覺得不好意思。
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2019年3月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為99.7,2022年3月為104.9,期間升幅5.22%。疫情下物價受交通物流制約報復性反彈是客觀事實,特別是因為俄烏戰事導致的糧食價格飛漲,今日有媒體報道全球小麥價格上漲約六成,這勢必會導致日常家庭生活開支及平常餐飲食物開支增加,通過公務員加薪對沖物價上漲帶來的通脹壓力,確實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政府考慮公務員薪酬調整時除了考慮可能有失偏頗的薪酬調查趨勢數據,社會經濟整體運行實況,以及是否提振或壓抑公務員士氣等因素外,還必須考慮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受困於疫情的社會大眾心理接受的程度。
客觀上講,近年公務員的整體表現確實差強人意,亦因此給予公眾較多負面的觀感,屍位素餐的撞鐘作風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不滿,連行政長官人選李家超亦感同身受地提出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新方向,之所以提出這樣有明確針對性的施政綱領,顯然是看到了公務員隊伍積重難返的弊端,期望作出改善改進改革,徹底扭轉公務員隊伍暮氣沉沉的照章作業工作作風。而且整個社會備受兩年半的疫情熬煎,許多行業度日如年,吊命續程,岌岌可危,更遑論加薪加酬。如此低沉的社會氛圍,縱然根據機制及調查結果,公務員勢必會加薪,但一定要有個度,要適可而止。
其次,整體加薪幅度出現如此大的差異,高級公務員加薪幅度更高達 7.26%,姑且不論調查是否科學準確,單是如此瞠目結舌的加幅,已經引起外界強烈質疑。若然以一個高級公務員20萬月薪計算,其一次性加幅基本上就達到港大文科畢業生的月薪,顯然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均貧富的平均主義固然不可取,但由當權者自我決定大幅加薪,還是會引致社會妄議。
另外,就疫情整體趨勢而言,相信年內與內地全面通關的機會相當低微,若然兩地持續控關,以香港與內地過往如此緊密的經貿關係,香港的大環境短期內不會好到哪裏去,國家統計局近期的統計數據亦顯示,短期內社會經濟發展仍然持續受壓,雖然中長期樂觀,但短期內經濟持續低迷是不爭的事實,內地若此,香港社會經濟又怎麼期望能夠有出乎意外的亮麗成績呢。由此亦可以斷定,本港絕大多數企業今明年加薪幅度必然會是一個令人失望的數據。既然如此,高級公務員若然風景這邊獨好大幅加薪,所產生的社會觀感自然不言而喻。
面對社會各界對薪酬調查結果的強烈質疑,政府應當從善如流,正視公務員薪酬調整機制存在的問題,正視社會經濟持續低迷的客觀現實,正視市民對公務員隊伍工作效績的期待,檢討加薪機制,大幅減少高級公務員的加薪幅度,確定為市民及低級公務員普遍接受的合情合理加幅,以營造公務員隊伍與社會大眾共度時艱同開新篇的和諧社會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