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點論 | 台灣疫情失控  「類共存」能否趨吉避凶?

香港第五波疫情漸近尾聲,台灣疫情卻持續延燒,昨日新增本土確診首次飆破5萬宗,總病例灌爆30萬大關,累計死亡943宗。英國《每日電訊報》對台灣短短數周內確診從數百激增到數萬提出警告,認為台灣未做好「超前部署」,正面臨垂直彈道般的染疫發展,恐引爆空前的死亡率。

一邊是確診個案呈幾何級增長,疫情瀕臨失控,一邊是當局不斷放寬防疫限制,形同趨向「共存」。繼早前將密切接觸者的居家隔離從「10+7」縮成「3+4」,流調從簡化到取消,昨日起又放寬多項隔離規定,包括密切接觸者僅限同住親友、取消居家隔離者電子圍籬管制、確診個案居家照護從「10+7」改為「7+7」等。

3、4月以來,面對全球高位流行的奧密克戎疫情,民進黨領導人蔡英文早前在社交媒體宣布,台灣的防疫策略會以「減災」為目標,既非前兩年的全面「清零」,也不是「與病毒共存」,而是有效的疫情控管。疫情指揮官陳時中此後更公開表示,「染疫到一段時間就會走上共存之路,台灣也正在往這條路走。」

儘管台灣當局應對此波疫情採取「類共存」策略,有些新措施甚至是直接借鑒了香港的做法,如允許輕症和無症狀感染者居家隔離,採認個人抗原快檢(快篩)陽性結果等,將資源集中用於保護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等高危脆弱群體,但當局似乎並未對感染激增做好各項應對準備,去年夏天爆疫的各種亂象又再重演。

在台灣北部各大醫院,想要做核酸檢測的民眾湧入急診室,令醫療系統爆煲。新北市一名6個月大男嬰發燒到全身發抖,送院後拖延一小時才獲救治,父母眼睜睜看着小兒斷氣;一名80歲老婦,因腹痛連去3間醫院,都因人多無法就診,結果慘死家中;各大醫院急診室醫護人員不堪負荷,病倒或受感染,紛紛在社交媒體求救。類似慘劇不時傳出,令民眾質疑當局,新冠疫情已爆發兩年多,準備應對還是如此不堪。

更荒唐的是,由於台灣每日只有約20萬左右的核酸檢測量能,當局被迫採認快篩陽性結果,加上眾多公司要求員工上班前做快測,導致民間快篩試劑需求暴增。民進黨當局不是廣開渠道,足量供應,卻是以抑制囤貨為名,實施快篩試劑販售實名制,形同限購,每輪每人只能購買1份5劑。實名制上路一周多,由於試劑供應量嚴重不足,導致全台藥局大排長龍。有民眾想要上網從香港或大陸團購試劑,當局卻恐嚇說這違反了《醫療器材法》,可處3萬到100萬元的罰鍰。

台灣疫情已進入第三年,蔡政府此前常常自詡「防疫模範生」,卻又屢現亂象,民怨載道。繼2020年「口罩之亂」,2021年「疫苗之亂」,如今再現「快篩劑之亂」,當局所謂的「超前部署」彷彿笑話一樁。此波疫情高峰遠未到來,台北市長柯文哲預估全台將有400萬人染疫,16萬人進加護病房,4萬人死亡。在衞生當局防疫部署失靈、能量配置混亂、民眾未擺脫染疫恐慌、仍有一成五長者未接種第一針疫苗的現況下,台灣「類共存」策略能否趨吉避凶,以較少的人命代價換來確診曲線回落,實在恐難樂觀其成。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點論 | 台灣疫情失控  「類共存」能否趨吉避凶?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