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白丁
新冠疫情突如其來,我們全家都不幸中招,只接種一劑疫苗的我更要居家隔離14日,家中食米等物資儲備告急。上周五,我先生曾經致電社會福利署求助,但卻被「拐彎抹角」拒絕,萬萬想不到,僅僅過了3天,劇情大反轉,我家被政府防疫物資「砸」中了,只是過程有些「謎」。
我猶記得當時,先生充滿期待地撥通社署電話,希望可以送一些米麵等抗疫物資。因為說普通話需要等待專門接線員,等到了普通話接線員,卻被告知物資需要3至4日才能安排到,又說倒是先生可能已經康復,不需要社署援助,因此不會安排物資派送。
先生憤憤不平地掛斷電話,在他的描述中除了對政府抗疫無能的失望,我更感到了「不會說粵語」的委屈。於是我另闢蹊徑,用英語再次撥通社署電話,同樣經歷漫長等待,接線員的英語不算流利,但在磕磕絆絆的交流後答應會有專人聯絡。果然不到10分鐘後,我就接到了社署電話詢問地址及染疫情況,還說會給我的7個月寶寶準備一些食物,但需要等待三四天。沒想到,僅僅是換了一種語言,終於讓我受到了政府抗疫安排的「恩澤」。

到周一下午,我家如願收到抗疫物資箱,裏面有幾個罐頭食品、兩小包餅乾、兩小盒牛奶、一小袋大米和兩塊即食麵。讓人驚喜的是,竟然有一罐二段嬰兒奶粉,恰好適合寶寶的月齡。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收到物資箱後不到一個小時,又有快遞上門送來三個箱子,裏面有整包餅乾、整排牛奶、豐富的罐頭食品和米麵。
原來,先生當日早上就收到兩通電話,接線員不僅說普通話,而且態度非常懇切,認真詢問家中情況,答應1至4天內送來一些必備食物。當天下午,抗疫物資就到了。這令原本對社署頗有微詞的先生一時哭笑不得,是什麼動力令社署拒絕求助過去3天後轉變態度,這麼快就送來豐富物資。我也不知所措,只告訴先生,特首周日說了要加大物資派送,不過誰能想到,特首的一句話竟然有這麼明顯的轉變。
我們一家染疫後沒有去醫院看病,在絕望中憑同事和老友的「投餵」熬過病毒發作的那幾天。在對港府抗疫感到寒心時,突然收到社署送來的抗疫物資,有了些許暖意。要是特區政府各個部門都能以這樣的效率制定嚴格的防疫措施、落實各項防疫政策,讓患者及時得到救助和醫治,相信我們一定能戰勝疫情。
更多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