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要達致「零廢堆填」及碳中和目標,除了推動全民減廢及乾淨回收,必須具備足夠的轉廢為能設施,以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環境保護署日前宣布將為發展新的轉廢為能設施展開規劃研究。
環保署發言人表示,目前在石鼓洲旁興建中的I·PARK1(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第一期),將是本港首個以先進焚燒技術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為能設施,並裝設比歐盟標準更嚴格的空氣污染控制系統,確保排放的煙氣不會對附近環境造成影響。I·PARK1預計將在2025年投入服務,處理能力為每日3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
環保署在策劃發展I·PARK1時,曾對屯門曾咀中部煤灰湖作為其中一個可能選址,進行深入研究。環保署會在今年上半年對這個選址再展開環境影響評估及技術性研究,初步設定處理量約為每日4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環保署亦計劃同步展開一項全港性選址研究,物色其他適合興建此類轉廢為能設施的地點,以及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及技術性研究。
發言人表示,在有足夠的轉廢為能設施啓用前,香港仍需堆填區處理都市固體廢物。在這段過渡期間,環保署兩個位於新界的堆填區將會作有限度擴建。新界東北堆填區擴建工程的設計、建造和營運合約經過公開招標程序,由威立雅環境服務香港有限公司成功投得,相關建造工程將於年初展開。環保署將實施更嚴格的環境管制措施,增設對不同環境參數的實時監測及報告,亦將設立專屬的網站向公眾發布環境監測及審核數據和結果。至於位於新界西的堆填區,其擴建計劃規模已由原來約200公頃大幅縮減一半至只約100公頃,有關工程將於年內公開招標。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