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周品世界|2022年:告別最後一個「新冠寒冬」

美國紐約時報廣場的新年裝飾。(公評世界)

2022年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的第三個冬天,一些傳染病學家認為這是「最後一個寒冬」。不論這則預言是否準確,但有一點是大體準確的:2022年全球面臨的高通脹形勢裹挾着揮之難去的新冠疫情,將讓世界經濟的復甦之路充滿荊棘。加上一些國家進入大選周期,選民會為自己的不如意尋找替罪羊。

替罪羊好找,但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難尋,這是全球治理之困。從年初的冬奧會到年末的中國共產黨二十大,中國這一年無疑是世界的焦點,也不可避免淪為西方失敗的「替罪羊」。中美競爭進入戰略相持期,也是兩國關係最困難的一段時期,維穩是2022年中國的主旋律,尋求中美關係的穩定也是應有之義。搞砸中美關係易,搞好中美關係難。只有知難而進,共同努力,中美關係才不會出現「過山車」的情形,但留給拜登政府的時間已經不多。

展望2022年,世界大勢雖是霧裏看花,但有幾大趨勢似若隱若現。

一、全球開啟「後疫情時代」

法國近期新冠確診病例激增。(公評世界)

2021年西方國家及東亞的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開始探索並強行「與病毒共存」,試驗表明,新冠病毒對這些國家的衝擊力仍在社會的承受範圍,這為全世界走向正常化奠定了科技及心理基礎。

2021年的最後一天,美國單日感染人數突破70萬,法國超23萬,英國也以近19萬的速度躥升,這還不包括大量沒有檢測的人群,來勢洶洶的奧密克戎形成了一場不折不扣的「疫情海嘯」。2021年12月30日,南非宣布這一波疫情高峰已經結束,並宣布取消宵禁,這無疑是個好消息。美國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預測,1月下旬,美國這一波疫情高峰將迎來拐點。種種跡象表明,這些國家正以在中國人看來特別不人道的方式快速實現「群體免疫」,客觀上有助於加速推進「後疫情時代」的到來。

幸運的是,奧密克戎的毒性並不強於德爾塔,雖然科學家們還沒有搞清究竟是奧密克戎本身的毒性在降低,還是疫苗大規模接種之後給普通民眾帶來了有效保護,總之住院率並沒有相應上升。如果說2021年全球普遍存在「一苗難求」的情況,那麼2022年這種狀況將大為緩解。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全球疫苗產量為90億劑,而至2022年年中,疫苗產量將達到240億劑,完全可以滿足全球總人口的需求。只要發達國家拿出足夠誠意,加大對不發達地區的疫苗援助,「疫苗荒」的問題完全可以解決。值得一提的是,中美等國新冠口服藥的緊急臨床使用獲批,意味着人類在防與治兩個層面初步找到了應對新冠大流行的辦法。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最糟糕的時刻已經過去,各國將從關注感染人數全面轉向住院率,新冠病毒是我們生存的大背景,但生活和工作的規劃越來越不以新冠為中心,更不會被其左右。可以預料,被新冠病毒包圍的中國,也將面臨重大選擇。

二、2022年是全球應對通脹年

由於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生產和消費難以正常進行,各國政府不得不緊急出台量寬政策,加大馬力開啟印鈔機,大水漫灌成為普遍模式。全球消費增加,而生產供應鏈跟不上,導致供需失衡,美國11月的通貨膨脹率達到6.8%,創1982年以來的新高。而英國和德國的通貨膨脹率也達到了5%以上的高水平,一些新興經濟體都面臨惡性通貨膨脹的風險。土耳其里拉貶值50%,成為第一個倒下的國家。為了應對通脹,2021年12月英國開啟加息進程。美聯儲也已減少購債數量,逐步退出量化政策。市場普遍預計,2022年美國至少加息三至五次,美聯儲收緊銀根,將導致美元指數上漲,對世界其他地區或產生巨大的溢出效應,新興經濟體的動盪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一些國家前幾年大舉借貸外債開發房地產,償還外債將迎來高峰期。美元升值外加房地產市場的動盪,其疊加效應將考驗各國的宏觀政策的協調能力,讓2022年的維穩目標變得十分艱難。

三、世界進入大選年,周邊選情陰晴不定

美國國會山莊。(公評世界)

中國周邊國家及世界有影響力的國家均進入大選周期,其不確定性增加。例如韓國3月份、法國4月份、菲律賓5月份進行大選,韓國和菲律賓能否保持對華關係的穩定,成為重要的觀察指標。此外,歐盟「另類」匈牙利也將迎來大選,澳大利亞和巴西也不例外,莫里森下台會是一些人的一廂情願嗎?民望不低的盧拉準備再次出山迎戰博索納羅,他能東山再起嗎?11月美國將迎來中期選舉,共和黨對爭回參眾兩院信心滿滿,拜登有可能提前成為「跛腳鴨」,兩黨政治惡鬥將迎來新高潮。

東歐上空戰雲密布,這裏會不會打響2022年的第一槍?美俄兩國首腦都在互放狠話,普京在烏克蘭邊境秀肌肉,拜登忙着給澤連斯基撐腰。一方面2021年美國在拉攏盟國方面有所得手。從美英澳成立「澳庫斯」,到美日澳印 「四邊安全機制」第一次首腦會議的召開,從美英加澳新 「五眼聯盟」的再度活躍,到僵而不死的「七國集團」再次抱團取暖,在維護印太安全的旗幟下,美國通過強化價值觀聯盟,努力打造「靠得住」的安全聯盟及核心產業價值鏈聯盟。隨着疫情的緩解,美國有可能把拉攏的重點轉向中國的周邊國家。可以預料,美國高官對這些國家的訪問頻率將明顯增多,試圖為其「亞太經濟框架」尋找思路,尋求突破。

但美國已不是30年前的美國,中國也不是40年前的中國。拜登告訴盟國,「美國回來了」,結果是美國在阿富汗「回家了」,連帶着歐洲盟國在那裏上演了一場「大逃亡」的醜劇。特朗普早在2017年2月就喊出「讓美國再次偉大」,結果在新冠疫情面前,80餘萬人再也沒有機會站起來。由此可見,美國的野心與捉襟見肘的現實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當然,美國的衰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任何低估美國國力的做法都會犯下顛覆性的錯誤。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中國在科技領域大而不強、似強還弱,美國將衰未衰、似衰未落的基本格局暫時無法改變。以美國為中心的同心圓與中國所擘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同心圓將繼續顯示各自的磁力、劃定各自的磁場。隨着後疫情時代的到來,一方面美國將加大以價值觀為基礎的產業鏈重構,把中國擠出這個鏈條的衝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烈,美國在科技領域的「小院高牆」越砌越高。另一方面,中國的自力更生與歐洲的「戰略自主」意識也會水漲船高,西方國家的鐵板一塊早已分崩離析,發展中國家也不願向美方一邊倒,這就決定了這個世界不再是美國一家說了算。中國將藉助冬奧會及1月1日生效的RECP自貿區協議,將向世界展示進一步開放的決心;黨的20大將向世界進一步展現中國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人民自信」呼之欲出。多年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就說過,誰都不希望中國崛起,但是誰也阻擋不了中國崛起!德國總理默克爾退休前向世界領導人正告,16年前德國與中國的GDP大體相當,16年後中國的GDP已是德國近三倍,這是世界必須面對的現實。

四、中美競爭格局「鬥而難破」

11月22日,中美乒乓球遠動員在2021年休斯敦世乒賽中,組成了混雙組合。(公評世界)

新冠病毒是檢驗制度成色的重要試劑。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卻成了染疫致死人數最多的國家,成為時代的諷刺。美國正不可避免地走上政治極化、社會撕裂與分化、經濟虛擬化、國力盛極而衰的弱化下坡路,而中國正踏上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上坡路,兩者的心態完全不同,美國變得敏感而好鬥,而中國變得越來越脫敏和自信;美國的格局變小了,中國的格局變大了。

在中美首腦視頻會晤之後,美國再一次加大了對華施壓力度,鑒此,更多的人對未來的中美關係充滿了悲觀情緒,其實,這也正是「戰略相持階段」的特點之一。最近美國任命「西藏問題協調員」,大打 「新疆牌」,特別是在打「台灣牌」方面玩出了新花樣。一些人對此作了各種解讀,其實長期研究中美關係的人都很清楚,這些都不是新玩法。美國在西藏問題上向來小動作不斷。2002年中美雙方在安理會圍繞「東伊運」問題進行過激烈的較量。中美在「蜜月期」買不來美國的高科技,在美國視中國為21世紀最大地緣政治威脅的情況下,我們更不可能得到。最近美國密集出台相關政策,將中國數百家高科技企業列入「黑名單」均在意料之中。由於過去中美之間強調合作面,對競爭與對抗產生的摩擦沒有通過麥克風放大,並不等於這些問題不存在、不激烈,而當下只不過把這些問題放到了檯面、撕破了臉皮,使得兩國關係的觀感變得極差。處於科技巔峰的美國,仍擁有貨幣霸權、軍事霸權,還可以繼續任性一段時間,在某些技術上仍擁有一箭封喉的力量,但這個時間窗口正在關閉,姑且不論有關中美「戰略相持論」這個結論下得是否有點過早,但可以肯定,中國在局部領域的引領作用世界有目共睹。

毋庸置疑,芯片是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短板,在美國的打壓之下,中國的5G發展速度有所放慢,但無法改變中國的崛起勢頭與進程。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進入白熱化。

一個制度不僅取決於平時的運作,也體現在非常狀態下的應對。如果把新冠比作一場無硝煙的戰爭,顯然這場戰爭也是綜合國力的比拚與消耗。基辛格2020年在《華爾街日報》撰文,稱「新冠疫情會改變世界秩序」,至於怎麼改變,他沒有細談。新冠疫情作為百年變局的一個大變量,當西方國家普遍「躺平」的時候,中國成為了為數不多的贏家。如果沒有強大的物質生產能力,沒有發達的物流系統,沒有龐大的社區組織的存在,模仿中國封城的結果將導致更多人死亡,所以「中國模式」西方想學也學不來。

2021年底,拜登簽署了全面禁止進口新疆產品的法案。新疆棉花、太陽能電池原料都不可避免受到影響,其後續效應仍在發酵之中。但新疆棉花涉及全世界的紡織產業鏈,在美國通貨膨脹指數如此高企的當下,這項政策能執行到何種程度,也是被打了大大的問號。除了作繭自縛之外,實在看不到美國政府把新疆歸類為「種族絕滅」範疇的高明之處。可以預料,一些美國關聯企業將會奮起反抗,加大游說的力度,將會把拜登政府推向尷尬之境。

地球圍繞大國轉。中俄、中歐關係等固然重要,但中美關係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可以預料,2022年中美在科技領域的脫鈎與經濟領域的再掛鈎相交織,競爭、對抗與合作的三者關係盤根錯節。習主席把中美關係放到百年進程去看待,期待與美國共同探討未來50年的和平共處之道。雖然中美兩國元首視頻會晤達成了「 中美關係只能搞好,不能搞砸」的共識,但如何搞好尚無共識。前駐美大使崔天凱最近在釣魚台的一次國際形勢研討會上有感而發:「面對複雜的形勢,要始終胸懷「國之大者」,不要總想着當「網之紅者」。在筆者看來,在網絡世界裏,狹隘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充斥,這既是美國的問題,同樣也困擾着中國。當然,美國是世界老大,就此話題博得眼球、蹭點流量非常容易,但就「中美關係如何搞好」這道必答題提出建設性意見則很難。2022年是中國維穩年,中美關係如何穩定也是應有之義,美國提議給雙邊關係加裝「護欄」,中方提出美方須遵守的「底線」。如果兩國能就「護欄」與「底線」達成共識,中美關係就能大體在設定的象限內運動。這既需要定力,也需要智慧和彈性。但願2022年這個主題不會被部分「網之紅者」帶跑了節奏、帶偏了方向。

(作者為大公報副總編輯 來源:「公評世界」微信公眾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周品世界|2022年:告別最後一個「新冠寒冬」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