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葉文斌
香港國安法立法以及完善選舉制度後,社會各界都陸續將焦點放在房屋、民生等問題上,不過香港先受黑暴運動衝擊,之後又受到疫情影響,要讓社會重上軌道,依然是殊不容易。筆者觀察到,近日由奧運引伸出來的爭議,以至坊間不斷討論的唐英傑案,均見社會仍有部分人對特區政府以至建制派人士有所不滿。或許是出於要解決深層次矛盾的良好動機,不同的政界人士紛紛成立組織,希望能改善施政、凝聚民心,而筆者認為,要做到凝聚民生,關鍵始終在於特區政府要先解好房屋、民生等問題;否則任各界社會人士再如何努力,只怕也是事倍功半。
為了培訓政治和管治人才,筆者所屬的民建聯早前就分別舉辦了「政道」及「賢路」兩個計劃,前者著重培訓政治人才,後者則是透過不同考核建立「人才庫」,要好好管治香港,香港就必須由人才培訓做起;日前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麥美娟,則與各界人士成立智庫「治港新政」,望凝聚有志之士為港獻計做實事,就勞工、土地房屋等範疇發布研究;及至昨日,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則有份牽頭成立「凝聚民心」平台,該平台旨在透過一系列活動改善民生、瘉合社會,還議政府委任「復和專員」,安排不同的人士「復和」(修補撕裂)。為了香港能再出發,各界都作出實際行動,而當不同的社會人士都採取行動,特區政府亦應該更主動、更有為。
現時香港有不少社會問題,已經積聚多時未有解決,尤其是關於房屋、貧窮以至未來發展。論及土地房屋問題,香港現時有超過20萬人蝸居於劏房,而部分人的人均居住面積,更大約只有40平方呎,比起監獄囚犯倉人均標準空間還要少;論貧窮問題,香港的貧窮人口有接近150萬人,貧窮率為21.4%;論發展,香港現有的部分傳統行業,發展已接近飽和,到底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亦是一大問題。
在眾多問題中,筆者認為房屋問題最為嚴峻,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講話時公開提到期盼香港告別劏房、籠屋,絕對切中了香港的要害;事實上,基層人士輪候不到公屋,或輕輕超出入息上限而未能申請公屋,這是社會的不幸;同樣不幸的是,住在劏房的,連中產人士都有,筆者身邊就有年輕的朋友,他與太太的收入加起來還算得上是中產,可惜樓價太高、租金又貴,兩口子要節省金錢,劏房就成為了「較佳選擇」。情況如果一直惡化下去,基層不能入住公屋,中產不能置業,可影響到的不止是他們家庭的福祉,而是香港的社會穩定。
故此,在社會各界人士積極推動管治、施政、人心修復之時,筆者建議特區政府要集中精力處理好房屋、貧窮以及發展等問題。在房屋問題上,不能再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尤其在短中期房屋供應上,都要推行不同政策,不能只讓市民等待「明日大嶼」、新發展區;扶貧方面,單靠綜援、長生津等政策,亦未必是長治久安之計,政府要想辦法令貧窮人士能提升技能、增加收入;至於發展的問題,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國策下,其實香港近水樓台,只要特區政府把握好機遇,就自然突破到香港發展的樽頸位。
還有一點,就是黑暴運動已成過去,香港市民包括之前對政府有成見的人,都是時候放下歧見,讓香港能重新出發。不斷在種種問題上找政府官員錯處、做得不好的地方,繼而群起攻之,或許能發洩一下心頭之恨,但這樣長遠對香港又有何益處呢?社會要繼續向前走,首先要懂得放下、往前看,為你我他的將來一同奮鬥。
(筆者為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碩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