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品評四方|為下屆特首提一些有關文化的建議

文/關品方

香港回歸以來,特區政府最大的施政錯誤是忘記了文化建設。2012年,曾有成立文化局的建議,可惜當年相關提案被立法會阻撓,並未成功。特區的文化建設決定特區的影響力。回歸之後,原應該以人民為中心,從速有計劃地推動特區在「一國兩制」下發展有特色的中西集聚的都會文化,讓其繁榮興盛,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品牌。文化建設能夠彰顯地區的特色和智慧,為港人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撐,建立香港作為中國連接世界窗口的自豪感。香港號稱國際大都會,如果沒有具特色的文化建設,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一定會失去航向,市民亦會失去自信,失去必備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像小船在漩渦中犯迷糊轉圈,知向誰邊?

在「一國兩制」的安排下,香港特區經濟和文化事業要高質量發展,需要與「一國」同向而行,建立香港特區的文化自信,提升自身的文化軟實力,從而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色,進而作為「一國兩制」的主要代表,向全世界彰顯何謂正確的「一國兩制」實踐。

特區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方面需要有自身的突破性說法。國家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道上,特區應走在自身特色的資本主義大道上,互相參照,互動對接,取長補短,擇優捨劣。這樣做才最有效地防止境內外敵對勢力試圖把香港在文化上感情上從國家分離出去,才能夠真正做到和體現「一國兩制」的初心。正是由於缺乏對文化回歸的理解,過去24年來特區政府公務員隊伍一直有意無意地或忽略或忘記這個最重要的環節,進而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產生不良影響,這是十分慘痛的教訓,到如今港府似乎仍未覺醒。

香港特區今後的發展關鍵之一,是着重文化建設,繁榮文藝,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加快文化及相關產業轉型升級,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增強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國際競爭力,建設文化特區,配合國家的文化建設規劃,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作為中國新文化的一部分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智慧。

文化建設有好幾個層面。國家層面的文化建設,香港特區政府需要充分理解和配合。幾年前決定在西九建立故宮博物館香港分館,是一項重大突破。此外還有城市層面:香港作為沿海地區一個大城市,面向國際,理論上是文化發展的先鋒區域,公共文化服務具人口規模經濟,可輕易轉化為規模文化經濟,對特區作為東西文化共融薈萃的大都會經濟,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文化傳播力對城市文化發展具有極大促進作用。香港有獨特的區域次文化,稱為「本土文化」,並無不可,但不應被分離主義者誤用和濫用。香港的本土文化說到底是嶺南文化的一部分。港人應該一方面尋找文化根源,另方面突出自身「西風東來」的文化特色。在這方面取得成功的例子還有新加坡。港府應該放下架子,充分參考新加坡,澳門以至東南亞其他華人社區的文化建設;應勇敢地破除資本壟斷和市場對經濟動能盲目性的束縛,突破公共文化服務的瓶頸,提高人口密度和文化消費的匹配度,重視城市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香港特色資本主義可以強調文化消費,但文化建設怎可任隨尊便?怎可迷信單憑資本就可以引導市場?從這個角度看,香港文化消費應由政府強力引领,從方向性發展到指導性,從發展型轉向到享受型,才能夠對經濟增長貢獻不斷提升。過去24年,旅遊觀光的增長速度放緩,與其他鄰近區域的差異拉大,和特區缺乏文化建設有關。遺忘了文化質量建設的後果,如同龟兔賽跑,如今一覺醒來,已經落後甚遠。希望從明年開始改弦易轍,也許為時未晚。

下屆特區政府一定要推動文化建設,重視文化消費的特殊性和利用特區作為國際都會帶來的群體差異性,提高新時代文化消費比重和質量。在經濟層面上以促進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為基礎,由政府引領,不斷推動社會參與,發揮市場力量,讓香港在國際文化消費市場中的話語權有效提升,讓國內外遊客都樂意來到香港,享受具特色的文化氛圍。悟以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如果落實聚焦文化建設,文化經濟對特區經濟發展的作用,文化創意產業以及相關產業的融合度都將不斷增強。

文化建設,還有文化事業,必須以社會效益為先,統籌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引進新型的信息技術和表達技術,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這又離不開要由特區政府強勢领導,有效實施和持續監督。不可以只是個別地建設項目,一定要有文化局統籌一切。例如西九文化區,啟德郵輪碼頭區,大嶼山宗教文化建設,新界北的村落開發,郊野公園的文化元素,都要各具文化特色。港府應以「東西匯聚」為出發點,與歷史遺跡互相配合,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將旅遊,休閒,景點融合,嚴格按照一整套計劃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創新利用。舊的東西,那些應該保留加以發揚,應由文化局统籌。極具文化傳承意義的,更需上報中央請示。最近有關教會山遺址的處理失誤,充分證明文化建設在香港從來是一個最大的漏洞和缺失。

最後,從文化體制和機制的角度看,特區政府應該充分和中央有關部門互相協調,適應新時代文化發展的要求,解決文化局管理架構的建設方法,建立文化資產管理機制,行政性配置和文化資源體制等深層次問題。特區如果不設立文化局,上述新時代對文化建設的要求將完全沒有辦法推行。香港過去所謂行之有效的一套,早已落伍,某些方面漏洞百出,雖或未至徹底失敗,但如能及時覺醒進行革新,建立開放的全新思維,真正從全局考慮,有進行文化建設的勇氣和信心,期以25年,到2047,香港的文化建設肯定將面目一新。

文化產業如同其他產業一樣,有其特殊的經濟效果。新時代的互聯網經濟已進入一個新階段,現在已是「互聯網+文化」的下半場。香港錯過了上半場,經過2019-2022的3年調整,不宜再錯過下半埸。香港特區在文化建設方面完全可以注重品牌創新。可惜從2012年開始,港府在境內外敵對勢力在「反中抗中仇中」思潮的破壞下,一直走下坡路,最終砸爛了香港的文化品牌。特別是黑暴動亂以來,香港的形象是自殘,破壞,排斥,封閉,混亂,暴力和粗鄙。黑色暴力只有文化破壞,更無文化建設。

總而言之,香港回歸祖國24年來最大的錯誤,就是忘記在「一國兩制」之下進行應有的文化建設,影響所及,教育界,輿論界和民生界都迷失方向,不知應該怎樣做,要向哪個方向發展才對。下届候選特首和由真正的愛國者組成的治港團隊,一定要強調文化建設!香港並不是所謂文化沙漠,硬件建設毫不遜色。關鍵是領導層在文化建設方面缺乏歷史眼光和前瞻格局,沒有意識到這是決定政府能否帶領特區向前的指南針和壓艙石。多年前曾有提出文化局局長的任命。高手在民間,其實這位女士十分出色,可當大任,文化局胎死腹中,認識她的人都感到十分婉惜,扼腕慨歎。

過去22年來,澳門已經走出一條嶄新的道路,成就斐然,值得借鏡。澳門的文化遺產有媽祖閣,大三巴牌坊,東望洋砲台;澳門的歷史名人有葉挺,高可寧,司徒奇,余秋雨,馮剛毅,高劍父,屈大均,馬禮遜,孫中山,利瑪竇,錢納利,鄭觀應,德賈梅士,庇山耶,飛南第和林則徐等。他們的事蹟就是文化的一部分。香港的文化積澱內容豐富,相比之下毫不遜色。如今香港特區徬徨岐路,孰令致之?孰令致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為下屆特首提一些有關文化的建議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