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披上「學術研究」外衣的煽暴行動

文/Laura Ruggeri

2015年,受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支持的「民間人權陣線」舉辦一年一度的「七一」遊行,是近年來參與人數最少的一次,同年6月的維園燭光晚會也人數寥寥,可以想見背後的美國政府的心情。這些現象是否印證了2014年非法「佔中」的徹底失敗,以及香港已陷入示威疲勞?

相信所有了解實際情況的人都會得出這個結論。但那些一心想要破壞香港穩定,並對中國發動多方面打擊的人卻不甘放棄,由於策動和資助非法「佔中」涉及相當多的資源,他們在成功前不會善罷甘休,何況其在港網絡基本完好無缺,具影響力的代理人依舊健在,唯一需要補救的,只是在日益分裂的反對派中出現的示威疫勞和內訌。

「學術線人」荼毒學生

學術界有不少的「線人」,一直為這場失敗的港版「顏色革命」發起人提供情報,包括實地考察、數據搜集、研究、觀察,甚至透過他們與政府及非政府組織間的個人聯繫。其職業生涯亦往往因「鼓吹改革」和這類「線人」紀錄而步步高陞。

城市大學亞洲及國際研究系講師布坎南(James Buchanan),或許正是其中一人。他聲稱出於研究目的,經常與社運人士一同參與遊行,或在現場「閒逛」。

2014年至15年期間,他在城大開設了一門「全球化時代的跨國社會運動」課程,為了取得學分,他的學生前往參觀後來在「修例風波」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反對派組織,甚至進行過角色扮演和情景演習,「以了解如何制定社會運動的目的和議題框架」,而這正正是很多反對派領袖在外國接受過的訓練。即使布坎南的學生沒有收取經濟援助,但他們的思考言行仍可能受到其影響,畢竟為他們的功課和論文評分的正是布坎南。

曾為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的張憶芹,更以350港元為報酬,誘使學生參與反政府示威。張憶芹又與歐美學者合作,在博弈論的基礎上研究「什麼促進個人決定參與政治示威」。她進行了一次實地考察,觀察示威者如何受到他人影響,而激勵方式更能提升參與度。這個可疑的實驗在2016年開始,其後每年都會反覆進行,以測試「參與一次政治活動會否增加其後政治活動的參與程度」。

熟悉「觀察者期望效應」理論的人都知道,觀察者會無意識地把他們的期望傳達給參與者,導致參與者為了滿足這些期望而扭曲實驗結果。在科大的相關實驗中,這些「期望」的內容再明顯不過──與那些一心想破壞香港穩定的人如出一轍。

除了鼓勵學生參與反政府活動,這個研究還有另一個邪惡目的──搜集數據,以便推銷一個「比非法『佔中』更好和更受歡迎的『產品』」。美國向來都是最出色的推銷員,「革命」就是其推銷的產品,為了令「顏色革命」一次比一次成功,美國政府自然需要更多市場資訊來進行微調。

張憶芹在問卷中準備了一堆心理反應量表,通過心理測試來衡量其學生、學生家庭、社交圈子對示威的意願、態度和意見。受訪學生主要被問及是否支持民主、是否支持「香港獨立」、香港人與中國人身份的比較、對政治現狀的不滿、反共等觀點。

她還準備了數十個問題調查受訪者的風險承受度、耐心、利他主義、責任心、性格、情緒穩定性、認知能力、爭取政治權利的激進程度等,例如詢問「有些人支持使用暴力來爭取香港公民的政治權利,有些人反對使用暴力。你對這個問題的立場是什麼?」

要開發一項產品,市場調查是第一步也是必須的一步:2016年「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口號初次出現,到2019年的「修例風波」已是為香港度身訂做。他們在不同階段確立訴求、測試「產品」、蒐集回饋,從而改善「產品」使其更暢銷。

以「民主」包裝違法行為

因此當2014年後示威活動失去動能後,立即有多個獨立媒體破空而出,《香港自由新聞》、《立場新聞》和一些不太知名的媒體大多都在同一時間出現,以更好地創造一套敘事。

政治組織中也有類似的波動,一些主張本土主義、支持「港獨」「本土」的政黨、學生會紛紛成立,激化香港青少年,甚至進軍立法會選舉。年輕領袖把他們的「街頭履歷」迅速轉化為政治資本,同時用一種新的、更時尚和更顯眼的政黨政治風格,爭取同齡人的選票。

2014年時,特區政府對「佔領者」包容,而不是一開始就強行驅趕,某程度令那些希望看見特區政府採取硬手段的人失望。按照他們的假設,如果要挑起港版「顏色革命」,「示威者」必須逾越紅線,打砸搶燒,不留任何對話空間,這只有訓練有素的激進分子才能做到。同時更棘手的部分,是確保一部分公眾不會對暴力行為割席,這就需要教育、媒體、法律方面具影響力的代理人出手。

近年,部分香港市民都受到某種神經語言規劃的影響,將專業執法的香港警隊當成「濫暴」,把破壞社會安寧的暴徒「英雄化」,內地遊客更被部分人當成「害蟲」,港英時期則被當作黃金時代般懷念,國家卻成為了「萬惡之源」。

教育、傳媒及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有意無意地不斷推銷「自由、民主、人權」這套暢銷套餐,並採取了「革命」這套新包裝,先淘汰掉靜坐、和平集會、請願等舊傳統,取而代之的是汽油彈、暴力、街頭暴亂。

市場心理學就好像一個法寶袋,透過操縱他人的需求和欲望,那些「革命推銷員」的需求和欲望,也能因此得到滿足。

(原文刊於英文版《點新聞》,中文版由大公報編譯刊發,原題為《向香港推銷革命》,有刪節。作者為意大利學者、作家)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披上「學術研究」外衣的煽暴行動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