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攬炒罪證系列 | 美僱港千名科大學生 做暴亂示威「白老鼠」

《美國經濟評論》於本月最新一期刊登一篇論文,內容為美國多間大學,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的所謂學者,以做社會實驗研究示威模式為名,實則在香港不斷用金錢誘推參加實驗的逾千名科大生做「白老鼠」,參與2017年及2018年的反政府遊行。相關「學者」的所謂論文,鼓吹持久參與遊行才能影響「政治」運動。

這些所謂「學者」,來自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 的Leonardo Bursztyn 及Noam Yuchtman、美國經濟和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Davide Cantoni、現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David Y. Yang,以及香港科技大學張憶芹Y. Jane Zhang。其中楊宇凡David Yang曾在推特發表「撐暴」言論,文章留言指「集體行動是展示人類力量的最壯觀的一幕。」而張憶芹撰寫的論文就炫耀煽動「顏色革命」的成果,更獲取歐洲研究基金六百多萬港元。科大回覆傳媒查詢時表示,該人2019年9月已離職,而科大亦未批准該研究。

五位人首先於2015年開始,向於2017及2018年在香港科技大學就讀(2018年7月畢業的除外)、年齡18歲以上的香港居民或內地學生發出數封個人傾向調查,得到10%至20%的回應後,於2017年6月再隨機抽選約1100位學生參加「隨機、間接激勵香港大學生參與反『獨裁政權』示威」的「實驗」。這批科大「白老鼠」分成兩組人,一組是對照組,他們不會受到任何干預;另一組是實驗組,2017年6月30日晚他們會收到一封郵件,內容是:「過去有許多同學會參加七一遊行,所以我們邀請部分同學明天幫我們更好地統計七一遊行的參與人數。我們希望你們能夠積極參與,為科學做出貢獻。在遊行中,僅僅花費五分鐘。一旦你們上傳了所有資料,我們會提供350元的報酬。」

論文分析實驗結果時稱,透過「短期激勵」令2017年「七一遊行」的參與人數增加,而這種間接「激勵」亦令2018年「七一遊行」的參與人數提高近5個百分點。」論文首頁的摘要指,一場政治抗議運動的持久性在於參加者與其他遊行者的社交互動,而論文的研究問卷就刻意提及「港獨」。值得注意的是,問卷底部提問學生想直接收到報酬,還是轉捐予其他團體,其中可供轉捐金額的團體就包括「香港眾志」這個「港獨」組織。

多名政界人士批評,這些外國的所謂「學者」假借學術之名,行煽動香港暴亂之實,證明有外部勢力千方百計破壞香港社會秩序,危害國家安全,執法部門應當正視並徹查有關人等是否已違反香港國安法。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攬炒罪證系列 | 美僱港千名科大學生 做暴亂示威「白老鼠」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