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首4月426宗攀山事故按年急增1.75倍 消防處籲行山須量力

疫情下市民不能出境旅遊,假期到郊野行山的人數大幅增加,攀山意外亦因而變得頻繁。消防處最近於其中一次拯救行動期間卻遇上山泥傾瀉,3名消防員被體積較冷氣機大的石頭擊中受傷,需臨時改變拯救計劃加快撤離。消防處日前透露,涉事的數名行山者當日原本跟隨一隊行山隊行山,出發前並不知道所行路線,消防處提醒市民要按自身能力選擇合適的行山路線。

意外發生於5月1日下午約5時,5名行山者被困於馬鞍山彌天棧道對落崖底約40米位置,當中一名女士曾經攀爬陡峭的山坡時下墮15米,導致內出血及骨折,不能移動,清醒程度亦不理想。消防處接報後派員趕赴現場,當中包括9名高空拯救專隊成員,他們搭政府飛行服務隊直升機趕到附近,與民安隊人員會合後立即「破林」往彌天棧道,再架設繩索前往崖坡底接觸傷者及其他被困者。

救援人員找到傷者及其他被困者後,首先把傷者送走,不過當送上彌天棧道後卻遇上山泥傾瀉,跌下來的石頭體積最大的有0.8米乘0.8米,比一部冷氣機更大,當時在抬床前方的九龍灣消防局消防員(高空拯救專隊)王瑞進實時用手企圖阻擋大石,最終右腳小腿被石頭壓住。他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說:「聽到有同事叫落石時,石頭距離我只得3米至4米,我不可以避開,否則大石會壓在傷者身上,加上現場是一個斜坡,我避開的話石頭可能會擊中下面的同事或崖底下的待救傷者。」

當時在抬床兩旁的高級消防隊長(高空拯救專隊)羅文傑及薄扶林消防局消防隊目李兆聰,于山泥傾瀉發生時亦不約而同地撲向傷者,希望保護她。他們雖然同樣因此受傷,但於意外發生後,卻第一時間檢查傷者的情況及協助同事脫離險境。李兆聰說:「見到(王)瑞進的腳被夾在抬床與石頭中間,第一時間與其他同事一起搬開石頭,再坐下來看自己的傷勢。」

3名參與救援的消防員同時受傷,令行動的人手頓時變得緊張,要按照原計劃沿路將傷者送上馬鞍山及牛押山中間的吊運點,再由直升機送走變得困難,他們於是向政府飛行服務隊提出,於附近一個較開揚位置緊急撤離。消防隊目(高空拯救專隊)黃小明表示,緊急撤離位置雖然較開揚,但亦僅足夠兩三人站立,他們要斬樹方便飛行服務隊進行吊運,加上棧道的上下方分別是峭壁和懸崖,行動難度極高,「懸崖壁很大風,拯救員不斷自轉,很難下來,他轉了四五個圈,我才能捉住他放下來的尾繩,把他拉過來棧道。」

傷者與3名受傷的消防員於當晚11時40分全部登上直升機前往醫院後,黃小明立即折返,與其他同事合力協助其餘4名行山者脫險,整個行動最終於翌日清晨4時許才結束。

黃小明透露,遇險的5人雖然是參與同一個行山組織的活動,但卻可以分成4個群組,他們之間互不相識,出發前亦不清楚確切的行山路線。他提醒市民在社交媒體接觸一些不相識的人一起行山,未必知道同行者的計劃路線和行山經驗,有一定風險。

據消防處統計,攀山事故數字自去年12月起顯著增加,單計今年首4個月已處理了426宗攀山拯救事故,較去年同期的155宗急增約1.75倍。羅文傑提醒,市民應按自己的經驗和能力選擇適合的行山路線,並在有足夠裝備的情況下才進行相對高危的活動,「不要在YouTube睇完一條片就跟着去行,可能有一兩個較具挑戰性的位置要攀爬,如果你沒有足夠山藝知識,例如不懂看地圖、不了解地勢或沒有足夠裝備便行,意外便容易發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首4月426宗攀山事故按年急增1.75倍 消防處籲行山須量力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