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以古鑒今 中國紅軍長征故事(22)

文/曾財安

1935年6月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翻越夾金山,到達懋功縣達維,見到了由李先念率領、前來接應的紅四方面軍部隊。13日,中央紅軍的部隊川流不息地開進達維。14日,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所率領的中共中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機關也到了達維,把國民黨追兵遠遠甩在群山之下。當時,達維是一個毫不顯眼的小村子,只有106戶人家,附近小山上有一座大喇嘛寺。

當天晚上,兩軍在喇嘛寺外的坡地上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大會,除了毛澤東等領導與李先念一起出席外,參加的還有一萬名戰士左右,所有食物及用品都是紅四方面軍從地主手裏沒收回來的。根據李先念憶述,當時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歡樂氣氛,人人興高採烈,大家完全沒有什麼隔閡與矛盾。在慶祝會進行當中,毛澤東找李先念談了一次話,問他的年齡與手下三十軍有多少人馬,他如實回答有兩萬多。15日清早,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出發,前往懋功縣城(現小金縣)與紅四方面軍的領導張國燾見面。

6月24日,中央紅軍長征隊伍抵達懋功縣附近的兩河口。25日是雨天,毛澤東等中央紅軍領導一直在當地等候,下午5時左右,張國燾騎着一匹白馬,在十來名騎兵的簇擁下躍馬前來。毛澤東等人見狀從休息的帳篷裏迎了出來,馬隊很快便來到了跟前,張國燾翻身下馬,和走上前的毛澤東擁抱,這是兩人在1923年在廣州舉行的中共三大以來的第一次重逢。

在數千紅軍與群眾震耳欲聾的歡呼聲中,兩人冒雨一起登上預先準備好的講台上,制服上滴着雨水。在台上,毛澤東致歡迎辭,張國燾則作答詞,在台下,部隊的情緒非常熱烈高漲。儀式過後,兩人肩並肩地走進附近的喇嘛寺廟裏,出席慶祝會師的正式宴會。從表面上看,宴會的氣氛非常熱烈,旗幟、標語、大碗熱氣騰騰的雞、肉、米飯和青菜、大鍋的湯、大壇酒等等全都不缺,但骨子裏卻充滿了猜疑,雙方都對對方部隊的人數提出了問號。

從兩位領導人的身上也可以看出兩軍很明顯的差別:張國燾面色豐滿紅潤,臉上毫無饑苦之色,灰色軍裝十分合身,談笑自若;毛澤東則顏容憔悴,皺紋很深,身上的老軍服又破又舊,綴滿了補丁,舉止比較拘謹。酒過三巡後,張國燾一度走到周恩來面前問:「你們有多少人?」周恩來技巧地反問:「你們有多少人?」張國燾說:「我們有10萬。」周恩來回答:「我們有3萬。」實際上,張國燾的紅四方面軍那時約有8萬人,中央紅軍則只有兩萬人不到。從雙方都在自己的實力上不坦率便可以看到,毛澤東對張國燾很有戒心,張國燾則恃實力說話,態度囂張。

在宴會中,毛澤東三句不離辣椒,說不能吃辣椒就不是真革命,祖籍江西的博古城府不深,不知毛澤東話裏有話,表示異議,堅持很多江西領導不喜歡吃辣椒,但卻是偉大的革命者,毛澤東對此勉強但笑呵呵地表示贊同。張國燾覺得這番對話很無聊,對無人有興趣聽他講述紅四方面軍的成就很不快,但自己卻也對中央紅軍如何脫險到此的艱苦經歷毫無興趣。

晚宴後,張國燾邀請朱德談話,一直談到凌晨3點。在回憶錄中(在反黨投靠蔣介石之後寫的),張國燾說朱德承認中央紅軍只剩下一副沒有肉的「骨頭架子」,一共只有約1萬人馬,所有大炮都丟掉,機槍所剩無幾,每個戰士的子彈平均只有5、6顆。總言之,在闊別13年後兩支紅軍主力的重逢宴會中,雙方相處並不愉快,而且在互相試探對方的實力底子,這種負面情緒在張國燾心中不斷發酵,並第二天的「兩河口會議」中反映了出來。

導致香港現在的困境的內在因素當然複雜,兼且牽扯到英美勢力的干涉顛覆,但實際執行政務的政務官對國家缺乏認同與想法偏差卻是最主要原因之一。在回歸前後的3年時間裏,我任職首席邊境聯絡官,日常工作包括參與並協調深港兩地包括反偷渡、居民往來、貨物運輸、過境巴士、環境保護等等邊境管治工作,所以與有關政策局的前線政務官有着密切的工作接觸,親眼目睹所發生的一切。

1997年時,香港經濟發展勢頭迅猛,給人的印象是一個異常發達先進的國際化大都市,與內地當時的經濟以及社會文化相比,領先的優勢非常明顯。那個時候,每天抓獲的內地偷渡來港人數以百計,香港草根階層到了內地後竟然也變成大爺,優越感莫名地突出。由此可以想像,這批自詡為英國人門生的特區政務官在回到內地,參加會議時的心態是如何驕傲自大,內心會怎樣看扁還是相對落後的內地地方官員。他們的心態和表現,其實與張國燾並無兩樣;哪怕你是代表中央,但你那麼落後,我實力遠勝於你,你憑什麼可以在我之上,還時常對我指手畫腳。

今天,這批當年的初級政務官已經貴為正副常務秘書長甚或局長,被特首林鄭月娥倚為左右手,大家估計這些官員會否已經糾正了其自大的偏見,或者是其它呢?所謂「留人為下,留心為上」,但在過去24年,市民看不到特首對政務官們有推行過任何強調愛國的實質性政策或培訓,放任、縱容崇洋媚外的言行則罄竹難書。上行下效,現在政府大小官員對任何中央在香港推行的政策,包括最近的香港國安法與完善香港選舉制度,或許不會真心地、有擔當地去執行,只是木偶式的跟隨,根源在此。

一如所料,在「兩河口會議」中,張國燾與毛澤東等貌合神離,不談實務,只索要權力。究竟毛澤東如何應對呢?

(未完待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以古鑒今 中國紅軍長征故事(22)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