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紅磡必嘉街附近有3家殯儀館,以及數十間殯儀一條龍服務公司及祭祀用品店,被俗稱為「花圈街」。在這一片街區,有各類提供「白事」相關服務的店舖,以滿足逝者家屬處理後事的需求。記者近日採訪了解到,疫情之下市民擔心多人聚集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注重熱鬧的傳統殯儀形式受到影響,而「一切從簡」的綠色殯葬反而挺過難關。
記者來到「花圈街」,看到大多數店舖招牌用中國傳統書法寫就,內裏擺放着棺材、香燭、冥幣等傳統殯儀用品,走進其中兩間提供傳統殯儀服務的店舖諮詢服務項目與價格,了解到殯儀服務公司會幫助死者家屬處理死亡文件、送到殯儀館入殮,根據家屬需求進行儀式。
從事此行業逾20年的張經理告訴記者,儀式根據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不同的宗教規矩為死者舉行儀式。他攤開一本厚厚的、發黃的相簿,裏面夾着儀式各個部分的照片,供顧客參考,但沒有明確標示價格。
張經理介紹,佛教類儀式可選擇請尼姑或和尚誦經,4位尼姑誦經的價格至少是4千港幣,其中和尚的人數通常是5位或7位,價格較尼姑稍貴一些,超過1萬港幣。至於租用殯儀館場地的大小,則視乎參與儀式的人數。「最小的殯儀館可以容納20個人,大的則可容納逾百人。」而土葬的價格大約是火葬的4倍左右。
經記者詢問得知,在火葬的前提下,舉辦一場傳統葬禮所需的費用一共至少需要4萬。如家屬「講究排場」,為逝者準備道教的豪車、洋房等形式的紙紮,則會花費更多。
據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最新統計結果,截至2018年,香港全年平均死亡人數是47400人,且預計數字會持續上升。疫情之下,特區政府豁免紅白二事的「限聚令」,傳統殯儀業本可以如常做生意,但由於傳統殯葬儀式涉及人員繁多,不少市民偏好從簡,以減少傳染風險,傳統殯儀行業的收入亦隨之減少。
有港媒曾報導,從業人員曾透露近日來法事減少收入大跌,行業面臨大規模挑戰。除去繁雜的儀式,僅承接遺體出院及簡單悼念等服務項目,接一單利潤僅1000至2000港元,難以維持生計。
但在「花圈街」附近,有一家「仁智殯儀服務」店舖的裝修風格現代化,且店舖內並無擺放棺木、香燭等物品。
該家公司的負責人馬女士表示,在香港傳統觀念中,家屬習慣舉行隆重的殯葬儀式,對死者「風光大葬」。而他們汲取國內外的殯儀理念,推崇簡潔綠色的儀式,轉換逝者家屬的悲痛心情,亦能實現環保目的。
馬女士介紹,公司成立8年以來她都在推行程序簡約的綠色殯葬,在特區政府食物環境衞生署提供的花園或海上撒骨灰、抑或是將骨灰轉化為晶石,並主張逝者穿着生前衣服。
馬女士為訪店顧客準備了冊子,上面清楚列明不同的服務項目內容及價格,最簡約的殯儀服務無儀式亦無法事,收費僅12800港元。「大約有六至七成的顧客選擇這個項目。」
馬女士分享道,在做生意之餘,她也會推行死亡教育,鼓勵人生前珍惜和家人的相處,並幫助逝者家屬走出陰霾,「儀式簡單不代表不尊重死者。」
「仁智殯儀服務」亦設有價格約為4至5萬港元的宗教儀式服務項目,但走進店舖的顧客往往由其他客人介紹而來,傾向於選擇其獨具特色的簡約儀式。
記者走訪「花圈街」發現,不少設有靈位的殯儀店門口貼出告示,規定進門拜祭的人數不可超過4位,或是縮短營業時間。而下午4點,本是營業時間,同一街區內大約有3家左右傳統殯儀店舖大門緊閉。疫情仍持續,殯葬儀式從簡恐將對傳統行業收入造成持續打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