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昨日宣布,若未來兩天無出現突發性的逆轉,最快本周五對部分措施「鬆綁」,包括延長食肆堂食安排至晚上9時、重開戲院、美容院及部分涉及較少身體接觸的戶外運動場所等。此舉可視作政府為平衡市民及業界需求與抗疫疲勞所做的折衷舉措,而非發出疫情受控的信號,公眾仍需保持警惕,防疫心態不能鬆懈。
本港第三波疫情迄今已逾月半,近期每日新增確診個案回落至雙位數,顯示疫情漸趨緩和,惟目前源頭不明個案仍高居四成以上,反映社區尚有隱形病人存在,有待普及社區檢測查找。當局因應疫情回落,聽取專家和業界意見,分階段放寬控疫措施,既顧及民生需要,減輕抗疫疲勞和業界經營壓力,避免經濟被拖垮,又保持較高的防疫門檻, 努力在控疫情和穩經濟間取得適當的平衡。如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昨日所言,恢復食肆晚市堂食安排要平衡各方需要,例如夜班工作的市民有需要外出用晚餐;另一方面仍需要在防疫措施上有所控制,目標是希望盡量縮短整體除下口罩進食的時間,令風險可以減低。
本港上月爆發第三波疫情,政府實施前所有未有嚴格的防疫措施,二人限聚令、晚市禁堂食、口罩令等,對於遏阻疫情蔓延,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嚴厲社交限制令持續個多月,亦對經濟民生構成巨大壓力,尤其飲食業在禁晚市堂食下,生意大跌7至8成。如今延長食肆堂食至晚上九時,業界預計將可令6000多間食肆當中的六成以上重開,可帶來額外三成生意,全日生意額有望回復至疫情前六至七成。
食肆是第三波疫情的重災區之一,最近有業界人士提出,加強食肆室內抽氣換氣,以及設立「執枱專員」,希望可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業界願意多行一步加強防疫,當然是好事,但也僅僅是防疫的輔助手段,畢竟染疫的最大風險來自人際近距離傳播,管控風險的最佳策略是限制食客人流,尤其是在密閉空間內的進餐交談時間。在這方面,業界要有更大積極作為,食客市民更應嚴格自律,盡可能減低用餐時間及免脫口罩高談闊論。
當下正是戰勝第三波疫情的關鍵時期,防疫措施充其量只能稍稍放寬,絕對不能發出錯誤信息,令公眾以為毋須再擔心疫情而故態復萌,導致疫情復熾,讓過去個多月的努力付之東流。大家需珍惜當前得來不易的控疫成果,除了積極參與下月1日開展的普及社區檢測,為自己更為社會整體利益,找出更多隱形病人,阻斷隱形傳播鏈;政府更須汲取本輪爆疫教訓,堵塞防疫漏洞,勿再重蹈覆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