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聲|冼漢迪:新質生產力推動香港科創發展

新質生產力推動香港科創發展

——在「香港各界青年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宣講會暨『百萬青年看祖國』主題活動推進會」上的演講

冼漢迪在演講現場。

文/冼漢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其中,科技創新起主導作用,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第一項工作任務也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推動力,催生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模式,推動生產方式和生產關係不斷革新。同時,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更廣闊的應用場景和更豐富的實踐經驗。所以我認為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關係。

結合人民日報科普視頻《新質生產力,是個什麼力?》中提及的新質生產力案例,我也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是算力,也就是電腦計算或處理數據的能力。在數字世界中它將像現實世界的水和電一樣,是一種公共基礎資源,每個人都離不開水和電這種基礎資源,電腦也離不開算力,算力可以讓電腦幫助我們完成各種複雜的任務。

在我小時候,電腦的算力有限,只能顯示黑白或者像素風格的畫面,並僅限於執行基本的計算任務。然而,隨着科技的發展,電腦的算力每年都在升級,不僅可以顯示細膩精美的畫面,還能進行視頻剪輯、3D模型製作等複雜工作。所以算力是新質生產力的一種形態。

除了算力,低空經濟也是一種新質生產力的表現形式。我們平時走的路都在地面上,但現在我們在天空中也能開闢出「道路」,並非位於飛機飛行高度的高空,而是位於城市上空1000米以下的低空。這些低空「道路」可供民用有人駕駛航空器和無人機等飛行設備使用。它們在許多領域都有巨大的潛力,如無人機在快遞配送中的應用。想像一下,當我們線上購物後,傳統快遞可能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才能送達,而藉助無人機進行配送,我們可能只需幾十分鐘就能收到心儀的商品,這無疑為我們的購物體驗帶來了質的飛躍。此外,在農業領域,無人機也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從播種到監測,它們讓耕種變得更加高效和精確。低空經濟的影響遠不止於此,它正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甚至可能乘坐飛行器上學。因此,低空經濟也是新質生產力的一種形式,正引領着時代的變革與前進。

當然,也還有具備高度自動化生產線、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精準品質控制能力的超級工廠;利用菌種、細胞、黴等的代謝或催化能力生產飼料蛋白、澱粉等的生物反應設備,這些都是新質生產力。它們正在改變我們的生產方式,提升生產效率,甚至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這些新質生產力的出現,是科技進步和工業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社會追求更高效率、更高質量生活的體現。

對於香港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出了三個發展方向:一是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化升級;二是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例如新材料、生命科學等;三是深入推進數字經濟的創新發展,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研發應用。

結合陳茂波司長提出發展方向。我認為,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是萬事俱備,東風已來。為了把握這個歷史機遇,香港應依託四個「基礎」,做好四個「創新」。

一是制度基礎。「一國兩制」既保證了香港的高度自治,也維護了國家的整體利益,為新質生產力和科技創新創造了獨特優勢。香港的法治精神與國家的治理體系融合,為兩者發展創造了穩定的環境;香港國際化土壤也為兩者提供了豐富的養分和資源。

二是科研基礎。香港共有29名兩院院士,5所全球百強大學,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分中心。正在積極建設超算中心,為科技創新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持,並設立100億元的「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為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領域提供資助。同時,廣深港科技集群連續4年位列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第二。這些都充分展示了香港在科研領域的基礎和實力。

三是產業基礎。香港是國際貿易、航運和金融中心,除了現代服務業等傳統優勢行業,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興產業也正在蓬勃發展。

四是區域基礎。粵港澳大灣區具有極強的經濟實力及發展潛力,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中心城市,積極參與區域合作,已經與主要城市建立深度合作。

在四個「基礎」之上,要做好四個「創新」。

一是環境要「創新」。要通過教育、媒體等途徑強化新質生產力和創新價值觀的傳播,大力推進創新文化建設,使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社會共識和價值追求,並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一個鼓勵探索、容忍失敗、獎勵創造的環境,從而激發整個社會的創新活力和潛力。

二是人才要「創新」。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推動科技創新的根本。香港既要完善人才政策,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發揮國際都市優勢吸引國際人才,也要積極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才交流,並與內地院校加強合作,共同培育創新型人才,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人才隊伍。

三是產業要「創新」。科技成果需要產業化才能轉化為社會生產力。香港需將創新成果應用於產業和產業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並推動前沿、原創、顛覆性科技創新。同時,與內地合作補齊短板,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水準,實現自立自強。

四是機制要「創新」。目前,粵港合作在研發要素和人才流動方面存在不暢,制約了新生產力的協同發展。香港應推動政策溝通,並加強與灣區以外內地城市的合作與交流,為內地城市拓展國際化發展途徑,發揮聯通世界的作用。

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是時代賦予香港的重要使命。我希望香港抓住歷史機遇,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並大力培育新興產業,進而提升整體競爭力。同時,我希望香港能夠加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國家的繁榮穩定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