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國際生物島打造生態融合樣本 引逾500生物藥企入駐

鍾南山院士發起建設並親自擔任主任的廣州實驗室,就位於廣州國際生物島。(點新聞記者敖敏輝攝)

在「生態灣區」建設目標下,各地正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打造綠色發展新模式、新樣本。位於廣州開發區的廣州國際生物島通過打造會呼吸的最美碧道、奇幻奧妙的「水下森林」、地下污水處理廠「長」出的科普花園等,將產業與山水、人文景觀串聯起來,吸引阿斯利康、默克等逾500間生物醫藥企業落戶島內,鍾南山、徐濤、王曉東等院士團隊也入駐島內開展創新研發。

廣州國際生物島是一座珠江江心小島,面積僅1.83平方公里,但亦是廣州開發區生物醫藥企業主要聚集地,島上用碧道串聯山水空間、產業空間、人文景觀。作為廣州市6條重點碧道示範段之一,生物島環島碧道全長6.6公里,結合自身親水性的自然屬性和生物醫藥高科技的產業特色,連接疫苗廣場、細胞廣場在內的8個濱水廣場,打造濱水道、緩跑道、騎行道和遊憩帶的「三道一帶」碧道空間。

市民在碧道上漫步、鍛煉。(點新聞記者敖敏輝攝)

環島碧道採用的是具有「海綿」特性的鋪裝材料,不僅滲水、抗壓、耐磨、防滑性能好,還能吸音減噪,環保美觀且舒適易維護,有效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讓城市路面不再發熱。

點新聞記者看到,生物島堤岸各類水生植物種類達25種,擁有大片的紅樹林。親水植物在起到綠化功能同時又發揮着保持水土、調節水文的作用。鍾南山院士為主要負責人的廣州實驗室大樓,幾乎被綠樹和親水設施「包圍」,環境宜人。生物島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正在對島水體進行「水下森林」建設,建立完善的湖體水生態系統,引進的食藻蟲作為「消費者」,與「吃蟲魚」一起,推動湖體形成完整的食物鏈。在這樣的水環境下,即使大雨過後,渾濁的水體兩三天左右就能返清。

全國首個地埋式再生水廠位於廣州國際生物島西南端。(點新聞記者敖敏輝攝)

生物島的西南端,坐落着一個「水滴花園」。記者了解到,水滴花園地下,是2010年建成的國內首個全地埋式再生水廠。該廠佔地約1萬平方米,所有污水處理設備和構築物都在地下,採用超濾膜為核心的深度處理工藝,將島上的污水收集處理達到回用水標準,主要用於島上的生態補水和廠內的綠化、道路沖洗等,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點新聞記者敖敏輝廣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