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師說新語|國民教育的外層與內核

文/林樂

提到國民教育在今天香港中小學推動的狀況,公眾一般都知道學校有配合此主題的教學內容,及各項大大小小的活動。學校管理層和教師自然可以給更多實際例子,引證國民教育在校內有多受重視。然而,究竟目前學校的國民教育,在何種程度上可確實提升學生對國民身份的認同、產生對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乃至認同今天國家的發展呢?

理想國教不能止於外層

生物化學家阿爾伯特有以下的論述:「發現是和其他人觀察同樣的東西,卻想着不一樣的答案。」創造性思維方式的核心精神就是要體認到如何運用一種以上的方法去看或處理某件事。藉助這樣的思維方式,可作出以下假設,目前學校所做的各項針對國民教育的教學設計,以及各項活動的推展,可視為國民教育的外層結構。這部分故然相當重要,也可視為不可缺少的一環。但若只致力完善這一層次的各項設計,最終也不會達致理想的國民教育效果。

漠視社會背景 國教流於表面

這種假設或許馬上會受到質疑,憑什麼說目前本港中小學的國民教育大多只做到表面成效?要推出哪些具體措施才觸碰到國民教育的核心?相對而言,第一個問題較易處理。離黑暴時期不到兩年,相信沒人可低估前幾年的社會動盪,在生活、心理及價值觀上,帶給學生的各種衝擊。香港從來都接納多元的社會價值,而和平共融更是普羅大眾接受的大前提。但這共識價值在黑暴期間確實受到巨大挑戰。今天提國民教育,乃至對香港國安法的基本認識,不可漠視這個社會背景,但偏偏本港中小學在此尚在逐步完備,未能提供充分的討論和學習。

心態是直達國教內核的關鍵

至於第二個問題,要理解推行哪些措施,才能觸碰到國民教育的核心,或稱之為內核,那就必先要回到「什麼是國民教育?」,這條最關鍵的問題。教育或國民教育只能發生於人與人,在校園內即是師與生之間。當然,家庭內父母長輩及兄弟姊妹間,社會各階層人士之間,都存在着應有的互動和教化功能。將討論聚焦在校園,師生之間的互動,都應明白一個簡單但卻經常忘記的真相。要達致成果,先視乎採取什麼行動或措施;在作出行動前,要先調整自己的狀態,乃至心態。

深刻體會才能傳遞國教正面訊息

由此而言,國民教育的內核只能回歸到校園內師生的良性互動。老師在拿出教學方案前,可省察自己的內心是如何認識自己的國民身份,對中華民族的復興是否油然生起自豪及自信,並反思自己對近年國家努力不懈取得發展是否有深刻體會。若教師沒有這種情懷及感動,單憑教案又如何能向學生傳遞出有正面感受的國民教育訊息?

引述身在海外但仍心繫家國的知名歷史學家許倬雲教授的一小段研究心得,「西方文明主宰世界,已經有三百年之久。由於西方文明本身排他的特色,在長時段內,西方文明已經削薄甚至毀損了許多其他文明。我們必須要尋找新因素,重覓新生。此時,環顧世界,能夠對西方文明提出針砭的文化系統,只有中國這一處了。我們應有信念:中國文化特有的精神心態,或可匡補現代文明面臨的缺失;兩者融合,能夠開發出一個真正的世界文明。」冀望我們的老師和學生,都能透過不斷學習,接近乃至最終認同這位謙謙學者,油然產生對中國文化精神的自信和承擔。

(作者為香港未來教育協會研究部總監)

註:本文為獨家刊發,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師說新語|國民教育的外層與內核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