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丨樓價調整應否入市? 關鍵在這三大因素

文/葉文斌

近日,筆者在街頭上偶遇一位從事地產代理行業的朋友,他打開話題的第一句,就是「最近好靜」,一問之下,他就指近日不論是「交投」、「睇樓客數量」,都比之前少,而且客人想「抽」新盤,卻又如「抽獎」一樣困難;這位地產代表業朋友的話,正正反映了最近的市況,本港8月樓價指數已跌至3年半來的新低,而且特區政府數字有滯後,美國近期大幅加息,9月的數字相信會繼續向下,這令不少市民都在討論,香港會否再出現很多負資產,樓價會否大跌,以及想「上車」(買樓)的年輕人,如有財力應否入市。筆者認為如有人想「上車」,就要考慮三大因素。

經過2003 SARS時樓價大挫,本港出現超過10萬宗負資產個案,令有些人擔心香港又會出現不少相關個案。所謂負資產,就是負債比資產(如房屋)多,例如某人以9成按揭買了價值800萬元的私樓,他出了80萬元首期,借了銀行720萬元,如果樓價下挫到700萬元,這人就會成為負資產。SARS時樓價急挫,例如有屋苑呎價曾經大挫五成,部分買家成為負資產;當年不少新聞也有報道關於負資產的個案,有些個案甚至是相關人士選擇輕生,所以每當樓價出現一定跌幅,就會勾起港人關於負資產的傷痛回憶。

樓價不容易大挫

對於樓價的走向,筆者當然不能如專家一般極科學地分析,不過,筆者不相信樓價會大挫,當中原因,在於本港樓市的剛性需求,如果大家有留意一些在鐵路附近的新樓盤開售,不少都會出現超額數倍甚至過10倍的認購,因為房屋供應不足,是本港積存多年的問題,剛性需求大,就是一些專家經常說「跌跌跌」樓市卻很難大跌的原因。其實,2003年與今日情況難以比較,還有一個根本原因,當時部分甚至絕大部分業主都是有銀行按揭在身,但特區政府近月亦指出過,金管局的資料顯示,現時香港過半數住宅物業業主沒有按揭貸款,如此多業主不用供樓,財政壓力較低,樓價亦自然是站得較穩,即使會下調,亦不容易大跌。

事實上,現時不少市民,尤其是等待「上車」多年的年輕人,「應否借機上車」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筆者跟朋友討論時,就指出過三個要考慮的因素,第一是收入,如果買樓後,每月供樓後只剩下很少的可支配收入,即是「剩返好少錢用」,那麼買樓前就要慎重考慮,因為供樓利息還大有機會上調;第二是儲蓄,如果有足夠儲蓄,在買樓後仍有一定積蓄,那就可以承擔更大風險;第三,亦是對年輕人而言重要的東西,到底自己以至在家人支持下,買樓時能拿出多少首期,如果是出盡九牛二虎之力,還要借足九成按揭的,那還是有可能出現問題。

負資產也可以「等待黎明」

說到負資產,其實亦不一定是世界末日,因為只要能繼續拿錢出來供樓,銀行一般都不會「Call loan」(收回貸款),業主可以等待樓價回升,但就如筆者在上述所言,應否買樓,除了看自己的需求,最重要還是看自己的負擔能力,一些地產界人士常表示,如果買樓自住,「供得起」,並無大問題;但如果負擔能力不足,又要勉強「上車」,那就是另一回事。在80、90年代的加息潮,當時連不少中產也吃不消,所以置業與否,其實與貸款廣告的忠告一樣,「借定唔借?還得到先好借。」

(作者為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選舉委員會委員)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丨樓價調整應否入市? 關鍵在這三大因素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