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同開新篇|調整心態尋找新定位 青年也能安居樂業

回歸25年以來,香港在祖國支持下茁壯成長,但近年內地部分城市高速發展,令香港感覺「慢進也是退」,經歷了2019年「修例風波」,香港國安法實施後,特區政府迅速止暴制亂,但個別青年仍帶有負面情緒,歸根究底是這「東方之珠」累積已久的問題逐漸顯現。青年問題,包括學業難、就業難、創業難、置業更難,人人都想安居樂業,但擺在面前的卻是層層關卡和阻滯,達成目標似乎並不容易。

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政綱中提出,要提高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推動「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推動「終身學習」的文化;制定青年政策和發展藍圖,提供更多職業培訓和就業機會;培育愛國愛港新一代;增加他們在國際或內地的實習機會等一系列措施,期望幫助青年發展、擴大向上流動空間。點新聞就此訪問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嶺南大學校董會主席姚祖輝和立法會議員洪雯,討論本港青年遇到的困難,尋求突破解決的方法。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嶺南大學校董會主席姚祖輝。(點新聞記者李九歌攝)

姚祖輝:應將目光放在大灣區 調整心態不怕失敗

據考評局和大學聯招處公布的數據,去年符合升讀學士學位課程最低入學要求的日校考生有17733人,有15492人獲「八大」及公開大學取錄(公開大學現為香港都會大學),有一些學生達到大學門檻,亦未能入讀「八大」及公大,只能就讀其他自資院校。有意見認為相比起所有文憑試考生,資助學位不足,引起考生之間激烈競爭。全國人大代表、嶺南大學校董會主席姚祖輝不認同缺乏學位這一說法,指政府近年在高等教育方面投入很多資源,佔比約20%,遠高於新加坡和內地,本港有8間政府資助大學和十幾間專上學院,學位足夠,重點是學生如何發展。

姚祖輝贊成「八大」更多投入應用科學研究,認為香港以往發展方向是金融為主,下一波香港發展的方向則應該關注科技,惟香港近年在科技發展的投入近1000億元興建科學園、數碼港等,未見成果。他希望年輕人先要對四大科技範疇有所認識,包括生物醫藥、大數據、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等,同時選定專業、增強信心。姚祖輝不認為年輕人無機會,只是若每個人困於中環,機會的確匱乏,因此鼓勵青年把目光放在大灣區和內地其他城市,尋找機遇,並要調整心態。他在2009至2019年期間,同香港八大院校合作,每年帶領300名香港的大學生到上海進行為期6星期的實習,學生在內地每日擠地鐵,同當地朋友一起吃飯,掃碼使用共享單車,熟悉內地生活,是人生中一個很好的經歷,亦有助於自身職業生涯規劃和發展。

內地市場廣闊,香港如何緊握機遇,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從而迎來發展呢?姚祖輝認為,一方面,來自大灣區的人到香港購買財經產品例如醫療、上市集資、做融資平台,香港可以好好把握市場;另一方面,香港高校基礎科研條件好,可以幫助深圳高科技產業做好應用科技和示範,再在東莞做大量生產,達至科技產品成果化。他直言,雖然香港面臨人才流失,但認為是短期現象,今次疫情讓他深深感受到香港是一個吸引全世界人才的「寶地」,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之一,在「一國兩制」下有資金、稅務、制度等優勢,相信香港有吸引力,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迎接更大市場。

姚祖輝認為,香港人有創業家和企業家精神,「十年磨一劍,不屈不撓」,創業失敗乃常事,成功幾率僅有一成,為此香港政府和內地為創業者提供資金,直言不經歷失敗就不可能成功。香港固然成本高,但人工和租金並非最大障礙,而是創業者的心態。

他續指,置業問題也是青年面臨的一大障礙,但同時這也是香港的大問題,是無論青年、中年還是老年,都在面對的難題。中央領導人早前對香港劏房和居住環境作出指示,姚祖輝認為土地房屋問題應是新一屆政府的第一任務,相信政府架構重組很大程度是為加快公營房屋建設,強調六年公屋輪候時間一定要解決,希望候任特首李家超在上任百日時,能提供具體數字和路線圖。他強調,改善住房問題不會一蹴而就,但有信心新一屆政府能夠做到。

立法會議員洪雯認為要找到協助「夾心階層」人士踏上置業階梯的模式。(點新聞記者李九歌攝)

洪雯:應關注「夾心階層」 籲青年積極尋找新定位

立法會議員洪雯是一名「港漂」,她喜歡香港糅合了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並存的文化,也喜歡這裏對外來理念和人士都開放的環境,決定留在這座城市。不過,她直言無論是置業、就業、創業,「這一代年輕人挺辛苦的」。

她指,置業是積存已久的深層次矛盾,過去20年,收入中位數增長遠遠不及房價增長,這是供需不平衡所導致,但香港有土地、有條件、有能力進一步改善青年置業困難問題,惟不可避免深層次改革,雖不是一條易行的路,但期望新一屆政府有魄力進行改革。洪雯提出,要特別關注「夾心階層」,社會普遍關注公屋輪候時間逐年增長,惟房委會最新公布的公屋申請資格,要求2人家庭的月入息限額為19550元,上班族夫妻根本不可能符合資格,造成青年「建公屋冇我份、私人樓買唔起、居屋抽唔中」的困境。她指,一定要找到協助「夾心階層」人士踏上置業階梯的模式,通過創新手段解決住屋問題,例如「私人居屋」概念,用漸進式按揭模式,使青年在就業初期能夠用自身積蓄完成部分按揭,達成「上樓」目標,再慢慢完成餘下按揭,如此能夠讓更多人受惠,呼籲政府大力推廣,和企業大力配合,相信有不少企業都會願意,因為社會和諧穩定是各界共同目標。

就業方面,洪雯在立法會的核心目標之一是期望推動香港經濟結構多元化。她認為現時「就業難」主要是就業質量不夠高,與年輕人的喜好和期望有落差,歸根究底是過去幾十年香港經濟結構越來越單一,變成高度服務化社會,高端服務業是核心競爭優勢,造成就業面窄,其他行業競爭力不斷減弱。傳統四大支柱產業,只剩金融一枝獨秀,其他三個則處於「劣質化」情況,導致青年向上流動空間狹窄,出路是在高端服務業以外,讓更多青年有發展空間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強調香港必須扭轉地方小、成本高的問題,故此要向高端服務業進發,拓寬年輕人機遇。

她續指,就業難,創業更難,經濟缺乏活力,數據顯示過去20年沒有一間本地企業是從中小企成長為大企業,直言環境沒有給中小企創造很好的發展空間,政府亦缺乏對中小企的充分扶持,過分強調WTO下的公平、全球招標等,沒有把機會單獨留給本地企業,例如政府採購是很大市場,但一直以來採用全球招標方式,錯失扶持本地中小企的良機。

洪雯建議,盡快制定產業發展藍圖,給社會大致發展方向並設定時間線目標,讓年輕人在選擇時能有宏觀方向。政府亦要引導資源幫助發展,提供扶持基金、合作計劃等各類設施,讓年輕人將自身才能與現有設施相結合,得以發展。另外,她認為年輕人要看到世界潮流在變化,科技、創新、文化越來越重要,「十四五」規劃定位香港「八大中心」,都是值得開拓的機遇和發揮空間,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亦為新興行業、製造業、創科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帶來機遇,年輕人從自身角度應該積極在大方向下尋找新定位,強調不要錯過大趨勢。

未來香港要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內地市場。洪雯表示,促進港人「北上」能夠讓部分人尋找新機遇,惟這種模式難以讓留在香港本地的人受益,因此絕對有需要開拓全球市場,一方面吸收目標核心企業來港,另一方面在香港本地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通過跨境銷往內地和全球,二者並行,充分利用兩地優勢協同並進。

(點新聞記者李九歌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同開新篇|調整心態尋找新定位 青年也能安居樂業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