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積極做好推動者角色 以工業創科實現多元經濟

文/馮沛賢

「獅子山下」精神,象徴香港人的拼搏和努力,這種精神加上自內地移居香港的資本家帶來的資金和技術,兩者結合推動香港經濟在二次大戰後逐漸起飛,工業迅速發展,其中製造業年產值曾在上世紀六、七年代長期佔本港GDP近30%,從事製造業人士佔整體勞動力約達40%,反映其發展盛極一時,對本港經濟貢獻舉足輕重。其後,國家推行改革開放促使香港工業重心北移,香港經濟重心則轉向金融服務、旅遊、航空運輸物流等,令香港支柱產業出現重大變化。

回望過去,香港曾經充滿機遇,出口導向的工業產品及本地品牌產品誕生和壯大,顯示當年的龐大發展空間,惟時至今日,香港的發展機遇和空間似乎處處受到掣肘,而兩年多的疫情亦暴露出,過分依賴第三產業成為香港經濟短板。近期立法會大會先後討論「改革招標制度 扶助本地企業」和「制訂全盤工業藍圖,推動香港工業發展」議案,均向特區政府帶出重大啟示,包括重新審視現有情況,反思未來政策方向,達至多元經濟發展,並透過發展實業,分散下行風險。

長久以來,香港政府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信奉市場透過自然調節形成當下工商業和經濟發展生態,惟此舉卻造成局限,例如對協助本地中小微企營運發展的支援不足、對初創企業愛理不理等,遲遲未將固有問題解決。正如立法會議員謝偉銓就政府招標制度提到,「價低者得」思維影響工程及顧問服務質素,亦扼殺創新與創意,窒礙中小型及初創企業發展,最終演化成人才流失,長遠不利於香港。

正所謂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特區政府應避免蹉跎歲月,例如透過改革招標思維,積極擔當起推動者角色。其實,優先使用本地產品、採納本地技術,為「本地薑」提供業務發展機遇,對中小型和初創企業起著扶持作用,已可為行業發展助力。更重要的是,當本地產品、技術研發等的產物和服務受重視,經營者、財團以至有志創業者都有目共睹,對人力物力投入起到積極作用,才能朝行業發展和規模壯大的方向進發。

至於本地工業方面,去年本地製造業只佔GDP不足1%,加上特區政府欠缺訂立具體發展指標和制訂規劃藍圖,導致政策沒明確方向、零散,推動力亦不足。要重振工業發展,推動再工業化,或許待政策局通過改組,「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成立後,才能在政策上重點推行軟件和硬件支援。當然,除了提出在北部都會區設立「新田科技城」及過往的科學園、數碼港外,亦有賴進一步的資助和人才培訓計劃出台,為香港形成適合發展土壤,讓初創企業茁壯成長。

上世紀的香港,維他奶、紅A、雞仔嘜等家傳戶曉的本地品牌和產品誕生,更有力在多方面滿足香港市民日常需要。雖然如今香港的工業實業已不及當年,但及至兩年前疫情爆發之初,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能在創科局支持下推出可重用「銅芯抗疫口罩」,並供全民使用,成為解決口罩荒的重大產物,而這款口罩更榮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可見非浪得虛名。寄望下一屆政府先行一步,協助發掘香港再工業化、創科發展的潛力,促進實業產業抬頭,推動香港經濟多元發展。

(作者為「治港新政」成員、香港鐵路職員工會會務顧問、屯門撲滅罪行委員會委員)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積極做好推動者角色 以工業創科實現多元經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