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講真D|公屋要提速 臨屋亦須增

文/陳術

房屋供應不足,成為社會種種問題之「根源」,房屋委員會昨日公布,截至今年三月底,一般公屋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升至6.1年,而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則升至4.1年,兩者都創下1999年以來的新高,有政界人士直言感到失望。筆者認為,公屋輪候問題,首先就是土地供應的問題,其次就是計劃以至興建時間未如理想;特區政府要追落後,就須拿出變革之心,方方面面把建屋問題解決好。

其實,特區政府以往都有一個「上樓」目標,就是希望輪候公屋的香港市民能夠「三年上樓」,可惜近年輪候時間越來越長,最近還突破了六年,比從前的「目標」多了一倍有多;市民長時間未能「上樓」,絕不只是一個冷冰冰的數字,而是意味他們可能繼續要居住在劏房、間板房甚至籠屋,忍受惡劣的居住環境;尤其甚者,當長者們已為香港勞碌了大半生,平均還要花上超過四年時間輪候公屋,若出現「等公屋等到死」的情況,這也是香港作為國際都市的哀歌。

從速增加房屋供應

在香港特區第六任行政長官人選李家超的政綱中,明言在土地房屋供應方面要提速、提效、提量,包括精簡程序、加強統籌以及用多元多方法尋求發展等。李家超以至其團隊抓住了問題的核心,而筆者則認為,撇除長遠的土地供應例如「北部都會區」,特區政府在修例、精簡發展程序的同時,應該從速將市區、市區周邊的「熟地」、「半熟地」都找出來,不論是棕地、祖堂地以至是綠化地等,都盡快納入建屋計劃,可以興建公營出租房屋,亦可以興建公營資助房屋(即居屋),協助等公屋的基層市民盡快「上樓」。

事實上,若然我們檢視特區政府未來的公營房屋供應量,會發現在未來五年,只有近10萬個公營房屋供應,公營房屋供應要再增加,就需要再等到「下一個五年」;所以,筆者建議政府以至來屆政府,在精簡程序、從速覓地之餘,亦應該動用一切社會資源,包括商界掌握的各種資源,在不同的地方興建臨時過渡房屋,讓正等候公屋、居住於劏房的居民可以入住。如是這般的話,部分正輪候公屋的市民,他們可以選擇入住臨時房屋,而經過政府全力開發「熟地」、「半熟地」後,他們等候「上樓」的日子,亦有望可以縮短。

行政關卡始終是難關

今日,就有報章在頭版報道指出,有營運渡房屋的團體指出興建過渡房屋的困難,規劃程序繁複,如涉及土地並非住宅用途更要「過四關」,先自費聘請專業人士改變土地用途,之後三關更加是「關關難過」,往往耗時兩年,但土地持有人一般只借地七年,用兩年做前期工程、審批及施工,變相就會使住戶的租期縮短,面臨「幾年一搬」的折騰狀況。其實,興建臨時房屋的程序、時間,同樣出現在發展其他住宅的項目上,來屆政府要提速,就必須正面迎擊過往的開發程序,以結果為目標,更快、更好地為市民提供安居之所。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公屋要提速 臨屋亦須增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