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百年偉業|《新青年》創刊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誌》在上海創刊。1916年9月起改名為《新青年》。1917年1月因陳獨秀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總部遷往北京,辦公地點在東華門外箭杆胡同,但印刷地點仍在上海。《新青年》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一份具有影響力的革命雜誌。在五四運動期間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創刊號至1926年7月終刊共出9卷54號。

陳獨秀所寫的發刊詞《敬告青年》是該刊的綱領性文章。該文開明宗義指出「人權說」「生物進化論」、「社會主義」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徵,要實現這社會改革的三事,關鍵在於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覺悟和觀念更新。他勉勵青年崇尚自由、進步、科學,要有世界眼光,要講求實行和進取。他總結近代歐洲強盛的原因,認為人權和科學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兩個車輪。從而首先在中國高舉起科學(賽先生)與民主(德先生)兩面大旗。《新青年》的創刊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敬告青年》一文則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

《青年雜誌》自第2卷(1916年9月)改名《新青年》,自此成為反封建和宣傳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1918年1月15日復刊出版第4卷1號,此時編委會經過改組由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胡適、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魯迅大弟)輪流編輯,不久魯迅也加入到編輯隊伍當中。

在「五四」運動前後,以提倡民主、科學,提倡新文學為主要內容,曾刊載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孔乙己》、《藥》,李大釗的論文《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主義的勝利》,陳獨秀的論文《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等。在宣傳馬克思主義、反對封建倫理道德、呼喚人性的覺醒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918年10月,李大釗在《新青年》5卷5號上發表了《Bolshevlsm的勝利》、《庶民的勝利》等文章,較早地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新青年》革命色彩更為明顯,逐漸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陣地。李大釗負責編輯的6卷5號﹐辦成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專號」。1919年~1921年上半年,《新青年》發表有關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和工人運動的論文和譯介文章130餘篇。

與此相反,胡適等人在雜誌上大量宣揚「實用主義」等現代資產階級哲學,並在《每週評論》上發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文章,反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接著,1920年末胡適寫信給陳獨秀,主張公開「聲明不談政治」。這些意見受到了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人的公開反對。

1920年9月8卷1號起,《新青年》遷至上海,實際成為中國共產黨上海小組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陣地。隨著新文化統一戰線的分化,《新青年》雜誌於1922年7月﹐出至9卷6號停刊。以後復出《新青年》季刊、不定期刊﹐已是完全政治性的刊物,至1926年7月完全停刊。

《新青年》雜誌自誕生以來,在宣傳馬克思主義、反對封建倫理道德、呼喚人性覺醒、提倡新文學新文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許許多多的青年義士,正是因為接受了《新青年》的啟蒙宣傳教育,從而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新青年》對俄羅斯十月革命的介紹宣傳及對馬克思理論的翻譯與介紹,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及其革命綱領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社會群眾基礎與思想政治基礎。

(百年偉業系列之七)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百年偉業|《新青年》創刊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