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點論 | 萊豬爭議不斷  香港應嚴檢台灣進口肉品

台灣當局不顧島內主流民意反對,強行於元旦起開放美國「萊豬」(萊,即萊克多巴胺,簡稱「萊劑」,俗稱「瘦肉精」)進口。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日前表示,由於擔心未來台灣豬肉製品產地難辨,無法確定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不會流入大陸市場,因此決定全面禁止台灣豬肉製品銷往大陸。香港作為台灣活豬及肉製品最大進口地,政府有必要跟進內地當局的最新動作,嚴格審視台灣肉品進口問題。

據香港食安中心資料顯示,萊克多巴胺是乙類促效劑的一種,如豬牛等長期服用含有萊劑的飼料,其體內的脂肪可轉變為肌肉組織,從而促進生長和增加瘦肉比例,但這些肉類中的萊劑亦不能通過沖洗或煮食消減,人們在食用含過量萊劑殘餘的肉類後,可能會出現心跳加速、暈眩、頭痛、顫抖和神經緊張等症狀,嚴重者甚至足以致命。全球約160個國家和地區均禁止使用萊克多巴胺作為豬飼料添加劑,包括歐盟、中國內地和台灣,僅有美國、加拿大、澳洲以及本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未予禁止,僅對肉類的萊劑含量作出管制。

台灣地區嚴禁本地豬農使用含萊劑的飼料,但民進黨政府於去年8月以行政命令強行通過今年約旦起開放美國「萊豬」進口,在島內引發強烈反彈,各種反對示威聲浪不斷。親綠的「台灣民意基金會」前日公布民調,對當局開放美國「萊豬」進口政策,高達6成6民眾反對,較支持者多出38個百分點。更令人諷刺的是,為防止「萊豬」肉品流入校園,台灣教育部門還公告各級學校膳食必須使用當地產肉品。

台灣業界普遍擔憂,美國「萊豬」進口後便進入台灣食物鏈,台灣豬會吃到有「萊豬」的廚餘,萊劑就會進到台灣豬身上,台灣豬也可能殘留萊劑,更不排除有不良業者將低價美國「萊豬」加工成肉品,魚目混珠,令消費者無從辨別,所謂的標識並不靠譜。內地即是據此發布台灣豬肉製品輸入禁令。雖然台灣出口到大陸(內地)的全部是調製豬肉及豬肉罐頭,且數量不大,但大陸(內地)為了保障民眾食品安全,高標準把關,值得港府借鏡。

據台灣「農委會」資料顯示,2020年台灣出口活豬、豬肉及其製品共4163公噸,到香港最多,有2018公噸(8公噸種豬、49公噸活豬、7公噸冷凍肉品、1919公噸調製肉品,以及36公噸豬肉罐頭),占48%;澳門1630公噸、占39%;大陸57公噸、占1.3%;陸港澳三地加起來占總數88%。

食品安全關乎市民健康。香港作為台灣豬肉及其製品的最大入口地,理應根據情勢新變化,與時俱進,重新審視台灣肉品進口問題。事實上,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慧琼去年11月就根據台灣「萊豬」議題向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提出質詢,認為應該加強抽驗來自台灣的肉類及肉類製品,以及應效法內地及歐盟的做法,修改食安法例,全面禁止含瘦肉精的肉類及肉類製品進口。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點論 | 萊豬爭議不斷  香港應嚴檢台灣進口肉品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