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熱點追蹤|拜登對華政策10選項 條條都是餿主意

拜登太極軟功式遏制中國或增加中國持續發展的時間成本。(路透社資料圖片)

文/黎岩

拜登當選美國總統並順利上任幾無懸念,雖然特朗普不甘敗選做各種各樣的狡辯與嘗試,但是,美國各州司法系統乃至聯邦巡迴法院近日已先後裁定,維持各州選舉結果,即裁定拜登全取各爭議州選舉人票,這就意味着特朗普爭取連任的圖謀難以實現已成板上釘釘的事實。幻想民主黨拜登能夠對華網開一面,調整特朗普遏制打壓中國的政策,可謂太傻太天真。拜登當選必然會對強化奧巴馬時代由拜登主導的美國圍堵遏制中國崛起的亞太戰略,必然會在南海地區和台海區域興風作浪,必然會在各種國際場合強力圍堵遏制中國,尤其是在全球經濟陷入困頓之際加緊打壓中國。也就是說,南海、台海、經貿將成為中美博弈的主要戰場。

其實,在演繹未來四年中美關係時,拜登及其過渡團隊和民主黨有關國安及外交政策的辯論,很多都是圍繞如何避免「拜登政府」成為奧巴馬的第三個任期。一方面,拜登團隊主張外交上保持謹慎姿態,力爭修復盟邦關係,避免在中美對抗中孤軍作戰;另一方面,考慮到四年來中美博弈性質和環境的變化,特朗普導致的中美嚴重對抗,若然急剎車勢必會導致國內輿論反彈,因此主導思維依然是競爭對抗。

從拜登自參與競選工程以來及近期已然確定入主白宮的近一年時間來看,拜登執政的思維定式已然成型成形,對外政策尤其是對華政策已然端倪,呼之欲出。概括起來講主要包括這樣十個大的選項。

其一,繼續打台灣牌,謀取美國利益最大化

特朗普執政以來,對外大部分精力都用於打貿易戰,很少顧及台灣事務。只是在臨近大選,在右翼的推動下,基於選戰的政治需要,美國國會推出了多個涉台法案,個別法案甚至被特朗普簽署成法。美國軍方也有加大力度巡航南海,甚至派軍艦多次穿越台海。台灣問題是中國的主權底線,也是中國發展的最大最後紅線,拜登必然試圖藉助台灣問題迫使誘使中國在其他方面做出讓步。

其二,攪渾南海,拉攏周邊國家製造緊張局勢

南海問題是奧巴馬拜登時代蓄意製造的挑戰挑釁中國的「新常態」,更是美國軍方試壓中國的王牌。美國軍機和軍艦動作頻頻,美國國務卿與國防部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等高層口水四濺,其意圖就是加劇地區局勢緊張,加大同中國出現軍事摩擦的風險,以此打亂中國發展節奏與步伐,從而為美國繼續稱霸亞洲消除障礙。由於這是當年拜登的既定政策,因此,預料拜登將會持續貫徹這一圖謀。

其三,利用國際舞台,聯合盟友圍堵打壓中國

拜登上台後,美國將重返世衛、巴黎氣候協定等國際組織與國際協議。拜登提名的國務卿人選布林肯(Tony Blinken)今年5月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採訪時曾表示,延續奧巴馬時期的做法,敦促中國在內的所有地區國家遵守國際法,履行各自義務,避免單邊改變局勢。意即美國將重回國際多邊主義體系,在國際組織國際規則的框架內,聯手歐盟日本澳洲等國家與地區,以威脅孤立排斥排除中國的手段,逼使中國讓步以達致回復國際框架制約的多邊政經體系。

其四,主導推動修正國際規則,擠壓中國持續發展的國際空間

拜登決策的最優選擇就是注重「規則」的制定、「秩序」的維護和溝通「機制」的確立,推動盟友制定符合自己方利益的多邊體系,拉攏勾連國際社會力量,結成統一戰線,主導國際政治經濟遊戲規則。

其五,延續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謀求美國利益最優化

中美貿易爭拗因美國國內的政治角力而變得更加複雜,可以說,特朗普政府在這方面已經完全撕破臉蠻幹。以《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為例,它由奧巴馬政府談判達成,但從未獲美國國會通過。這實質上反映出面對中國迅速崛起以及全球新興市場的日益強大,美國社會不期然產生的對全球化的恐懼,對中國強大的恐懼。這樣的政治環境與社會心態勢將限制拜登未來在貿易協議等議題取得突破。拜登只能刻舟求劍,順勢而為,在緩和國內利益集團紛爭的前提下,尋找平衡各派利益的折中路線。

其六,勾連盟友圍堵中國將是拜登對外政策的優先選項

拜登及其團隊一直強調將與盟友合作,在環球疫情、氣候變化、關稅,以至中國問題等加強協調合作。客觀上,美國政壇與美國民間對華的敵對情緒仍會加劇,加上黨派政治極度分裂,拜登將不得不顧及美國的各方利益及訴求,繼續對中國採取強硬姿態。唯一不同的是,拜登將煽動煽惑國際社會共同對付中國,用國際社會所謂的共同聲音共同願望共同力量,削弱化解中國主導推動國際對話合作的努力。拜登在競選期間也多次抨擊中國,今年4月,他還為《外交政策》撰文,指美國必須以「強硬手段」應對中國。可以預期,拜登會繼續對中國擺出強硬姿態,甚至在部分領域會更加強硬。

其七,對華施展太極軟功而不是極限施壓

拜登豐富的外交經驗和對華認知有助於他理解中國問題的複雜性和敏感性,有助於他能夠更為理性地判斷中國關係大局及走勢。這就決定了拜登在對華政策的制定上會遵循一般的外交決策原則,回歸以往的常規外交決策模式,不會像特朗普一樣一味強硬、極限施壓。拜登曾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職業生涯中秉持溫和態度,對中國政治中國社會有着相當深入的認知與判斷。拜登會有別於特朗普的反覆無常,後者常常讓人摸不着頭腦,也極易導致誤判。拜登的外交策略無疑會減少這種不確定性,避免將兩國關係弄到不可收拾乃至兵戎相見之地步。

其八,拜登對華主旨是競爭和遏制,合作是藉口

中國被華盛頓鷹派定位為美國最大的戰略對手/敵人,華盛頓實質上早已被美國鷹派綁架,這就如同多個國家的政治現實,主張煽動強硬對抗永遠會獲得掌聲,呼籲和平和諧妥協永遠不會有人點讚。幻想只要能夠把中國打趴下,什麼手段都可使用,哪怕對美國自身利益也會帶來很大損害。殺敵八千,自損五千,只要壓制住中國的增長勢頭,美國就可以一意孤行為所欲為就可以獨步天下。在華盛頓的鷹派看來,只有用對等的原則和手段同中國打交道,即以彼之道還彼之身,才能讓中國明白和「清醒」:美國主導的自由世界是不可讓中國挑戰的。特朗普政府發起的貿易戰、技術戰、媒體戰、外交戰等對中國的極限打擊,秉持的都是此一原則和思路。在這一點上,美國民主黨共和黨並無二致。

其九,強化美國強勢地位,主導中美關係格局

拜登的幕僚和中國政策顧問如伊利·拉特納(Ely Ratner)、安東尼·布林肯(Anthony Blinken)、傑克·蘇利文(Jake Sullivan)、庫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等,在競選期間都一再強調,不會和中國進行新冷戰或者使兩國完全脫鉤,強調中美競爭也並非就不要合作。其中,布林肯強調站在「強勢地位」與中國合作。這個「強勢地位」既是實力之強,也是價值之強,更是利益所在,如拜登選勝演說所言,以榜樣為力量,即以美國的民主價值觀同中國打交道,讓中國民眾重新感受美國的民主燈塔之光,繼續推動美國自認為行之有效的和平演變戰略。

其十,利用優勢地位迫使中國進行符合美國利益的改革

基於民主黨的理念和現實,輿論普遍認為,拜登當政後,美國政府會加強對中國的人權和意識型態的進攻;修復同盟友的裂痕,共同圍堵中國;經濟上未必長期和中國打貿易戰,會要求中國取消對國企的補貼,進行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按照國際遊戲規則全方位開放市場;對中國龍頭科技企業尤其是關鍵行業和領域的科技龍頭企業的打壓會依舊,科技脫鉤趨勢將繼續。

相比特朗普政府的全面對抗和極限打壓,拜登的對華政策似乎能讓中美關係稍稍緩和。不過,實際情形或許拜登是一個比特朗普更難預測更難纏更難對付的對象。特朗普打擊中國看似無原則,給人的感覺很「爽」,可四年下來,中國應該已經適應了他的這種武夫式的行事風格,美中關係在特朗普時期跌到谷底。因此從戰略言,特朗普連任中美關係的未來反而是清晰的,不確定性只表現在手段和策略的運用上。但只要中國能夠承受打擊,痛苦只是短中期的,是可以預期的能夠控制的。拜登則是老謀深算更難對付的對手,主要在於美國和西方世界聯合起來圍堵中國。拜登當選很大程度上會改善美國在西方世界的形象,會使得歐洲對美國的信心部分恢復,變得基於利益關係的同心同德,歐洲會配合和響應美國的制華遏制華舉措。

總而言之,拜登時代的美國,遏華和制華的戰略和方向不會改變或有大的調整,但遏華方式方法的改變很可能會帶來活動空間的擴大,讓中國得以空間換時間,減緩短期和美對抗程度,並盡量把這種對抗關係拉長,用時間來稀釋空間對抗造成的直接損害,從而為中國持久穩定和諧發展贏得最終的時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熱點追蹤|拜登對華政策10選項 條條都是餿主意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